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数学能力提升的关系
边娟芬
甘肃省华亭市东关小学 744100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的学科,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小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 “ 怕数学、厌数学” 的现象:面对计算题时敷衍了事,解决应用题时无从下手,课堂参与度低。这种状况与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密切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趣味性与实践性,如低年级的 “ 游乐园” 情境、中年级的 “ 数学广角” 等,为兴趣培养提供了良好载体。作为教师,需认识到: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的内在动力,而数学能力的提升又能反哺兴趣的深化,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深入分析兴趣激发与能力提升的相互关系,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为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供新思路。
正文
一、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一)兴趣驱动运算能力的精准化发展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能力,兴趣能让学生从 “ 被动计算” 转向 “ 主动练算” ,从而提升运算的准确性与速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 1- 5 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材以 “ 动物园” 为背景呈现数字与算式。在教学中,对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他们会主动关注情境中隐藏的数学信息,如 “ 3 只猴子加 2 只猴子” “ 5 只兔子减 1 只兔子” ,并乐于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在 “ 20 以内进位加法” 练习中,兴趣浓厚的学生不仅能熟练使用 “ 凑十法” ,还会自主探索 “ 拆数法” 等简便算法。某班级跟踪数据显示,对计算产生持续兴趣的学生,三个月内口算正确率从 72% 提升至 91% ,明显高于兴趣薄弱的学生。这表明,兴趣能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精力练习运算,在反复实践中优化计算策略,形成稳定的运算能力。
(二)兴趣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结构化构建
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对事物的分析、推理与归纳,而兴趣能让学生更专注于数学问题的逻辑关系。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 数学广角 —— 搭配”中,教材通过 “ 穿衣服” “ 选早餐” 等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组合思想。对该内容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梳理 “ 上衣与裤子的搭配规律” ,甚至能举一反三地解决 “ 数字排列” 问题。在教学 “ 三角形三边关系” 时,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实验中会自觉记录 “ 能围成三角形” 和 “ 不能围成三角形” 的线段长度数据,通过对比归纳出 “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的结论。这种从具体操作到抽象规律的思维过程,正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可见,兴趣能驱动学生主动参与逻辑推理过程,逐步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三)兴趣推动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化提升
问题解决能力强调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兴趣能让学生敏锐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公顷和平方千米” 的教学中,对面积单位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测量教室、操场的面积,换算成公顷后与教材中的 “ 天安门广场面积” 进行对比。在 “ 统计与概率” 单元,有学生因兴趣自发统计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分析 “ 哪项开支最多” “ 如何节省开支” 。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结合的实践,正是问题解决能力的高阶表现。兴趣促使学生跳出课本局限,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的沉浸式创设
人教版教材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将教材情境转化为可体验的生活场景。在教学一年级下册 “ 认识人民币” 时,结合教材中 “ 超市购物” 情境,在教室布置 “ 模拟超市” :用卡片制作商品(标注价格),让学生扮演 “ 收银员” 和 “ 顾客” ,用学具人民币进行交易。学生在 “ 购买文具” “ 计算找零” 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某学生课后反馈:“ 现在我帮妈妈买东西时,能自己算钱了,觉得数学特别有用。” 这种源于生活的成功体验,能有效激发持续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化活动的互动式设计
将教材知识点融入游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表内乘法” 单元,设计 “ 乘法转盘” 游戏:制作两个分别标有数字 1 -9 的转盘,学生转动转盘后,快速说出两个数字的乘积,正确率高的学生获得 “ 计算小能手” 勋章。该游戏对应教材中 “ 乘法口诀” 的练习要求,通过竞争与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愉悦中熟练口诀。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游戏化方式后,学生乘法口诀的背诵速度提升 40% ,课堂专注时长延长15 分钟。
(三)个性化评价的激励性引导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以保护兴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小数除法” 教学中,对计算速度慢但正确率高的学生,评价重点放在 “ 细心” 上:“ 你的每一步计算都很准确,值得大家学习!” 对勇于尝试多种算法的学生,突出 “ 创新” :“ 你用了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思维真灵活!”这种个性化评价避免了 “ 一刀切” 的评判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获得成就感。某班级实施该策略后,学生课堂主动举手次数增加 60% ,可见恰当的评价能有效维持学习兴趣。
三、兴趣与能力协同发展的教学实践路径
(一)建立 “ 兴趣 - 实践 - 能力” 的循环机制
以人教版三年级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为例,首先通过 “ 给课桌铺彩纸” 的生活任务激发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测量长和宽,尝试计算面积(实践环节);最后让学生测量教室地面面积,解决 “ 需要多少块地砖” 的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推动实践,实践促进能力,而能力的提升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兴趣点,形成良性循环。
(二)利用城镇资源拓展兴趣培养场景
城镇丰富的公共设施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天然场所。结合人教版六年级“ 百分数” 内容,组织学生调查社区超市的 “ 打折商品” ,计算 “ 原价 100元的商品打八折后多少钱” “ 满 200 减 50 相当于打几折” 。这种走出课堂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提升百分数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深化了学习兴趣。
结束语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数学能力的提升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兴趣为能力提升提供内在动力,能力提升又为兴趣深化奠定基础。作为城镇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人教版教材的兴趣点,通过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活动、个性化评价等策略,搭建兴趣与能力协同发展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城镇资源优势,让数学学习从 “ 枯燥抽象” 变为 “ 生动实用”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兴趣培养的差异化策略,以更精准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庆德。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与运算能力相关性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2023 (4):34 - 37.
[2] 张晓燕。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策略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 (2):56 - 58.
[3] 王子军。城镇小学数学兴趣教学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24 (8):45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