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师工作室的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

崔鹏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116100

引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大师工作室成为教师引领学生掌握前沿技术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同时,深入分析产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不难发现实践能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创新素养则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支撑,但受传统教学模式与资源限制的影响,这两者的同步提升并非易事。因为技能培养不等同于理论灌输,教师不能以单纯的知识传授替代实践训练,用脱离岗位需求的课程设计限制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而在此基础上,真正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磨练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进而帮助其逐步掌握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能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 课岗融通” 的教学实践: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 课岗融通” 的教学实践旨在对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其核心也是围绕物联网产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重新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彻底颠覆传统授课顺序,直接以一份来自企业真实但信息残缺的“ 智慧物流分拣线升级” 标书作为开篇,迫使学生从项目启动之初就必须思考如何将《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与《数据库应用》等课程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等待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由此,面对预算限制与性能指标的尖锐矛盾,学生将被驱动着去自主探究不同 RFID 标签的识别距离、抗金属干扰能力及其成本差异,整个学习过程便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转变为一场围绕真实工程约束展开的主动决策与方案论证。教学的核心就此从“ 教会学生知识” 巧妙地转化为“ 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 ,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自然是能够直接应对岗位复杂挑战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 赛证融通” 的技能实践:打造基于竞赛标准的进阶路径

“ 赛证融通” 的技能实践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构建了一个清晰且具有外部效度的进阶体系,其以权威的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引领着高阶技能的训练方向。例如,教师应将“ 1+X′′ 证书考核内容设定为技能训练的基石而非终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个进阶式的“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综合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先利用证书所学的网关配置与设备接入技能搭建起基础平台。继而,任务难度螺旋上升,引入省级竞赛中常见的多协议设备联动(如 ZigBee 门磁触发 LoRa 声光报警),倒逼学生研究协议转换与数据透传等更深层次的技术难题。最终,这个任务的顶层挑战则直指国赛标准,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极限场景,譬如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保证系统的低延时与高可靠性,唯有通过这样的层层加码与步步为营,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技能水平从单一的“ 证书级” 淬炼成具备系统优化与故障排查能力的“ 竞赛级” 实力。

三、“ 师徒传承” 的育人实践:活化基于言传身教的匠心培育

“ 师徒传承” 的育人实践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致力于在沉浸式的师生互动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活态传承,进而在大师工作室内,大师的角色也转变为师傅,以其深厚的行业积淀与严谨的职业操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当学生为一个嵌入式系统反复出现的“ 幽灵” bug(偶发性死机)而焦头烂额时,教师切忌直接上手调试代码,而是可以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比如拿起示波器去探测系统上电瞬间的电源引脚纹波,引导学生将视野从纯粹的软件逻辑中抽离出来。这种超越代码本身的“ 系统性诊断” 思维,正是书本无法教授的隐性经验,其也揭示了软硬件协同工作的底层逻辑与物理世界的真实法则。大师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这种关键时刻的“ 点拨” ,让学生亲身体悟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路径远不止一条,从而将严谨细致、追根溯源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其职业素养与技术直觉。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 大师工作室” 模式的探索中不只是在重构课程形态,更是在推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向价值导向转化,因为课堂内容与实践情境的融合让技能的掌握不再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是逐渐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在竞赛引领与经验传递中形成持续进步的动力。并且由此生成的培养路径不仅回应了产业的真实需求,还为教育体系提供了更新内涵的契机,其最终价值也在于奠定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长远根基,并为行业发展注入鲜活的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吴英男.信息类专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 导 师 学 长 制 工 作 室 集 群 ” [J]. 黑 龙 江 省 政 法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报,2022,(01):156-160.

[2]韩洁.基于CDIO模式的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18,8(11):118-120.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18.1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