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

作者

朱静 刘俊玲 朱程菁昱

海军潜艇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1

话语转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是指教育主体根据时代发展、使命任务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育话语的内容、形式、载体等进行调整、优化和创新的过程。军校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转换不是对传统话语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增强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这一转换过程既包括话语内容的时代化重构,也涉及话语表达方式的年轻化创新,还包括话语传播载体的多元化拓展。[1]旨在为构建新时代军校政治理论课新型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政治理论课在守正创新中增强育人实效。

一、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理论基础

深入把握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增强话语转换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碎片化。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理论支撑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论和军事教育理论三个层面。

(一)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核心要义

语言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基础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思想通过语言而得以存在和传播。[2]这揭示了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本质:通过优化语言表达来更好地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和军事思想,引导学员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同时,语言又反作用于意识,恰当的话语能够促进思想的深化和内化。因此,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必须注重语言的思想承载功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必须紧密联系强军实践,从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建设实际中汲取素材和灵感,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论的关键启示

传播效果理论为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提供了重要参照。传播学研究表明,信息传播效果受到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特征等多重因素影响。[3]军校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其效果同样遵循这些规律。因此,话语转换必须树立“ 受众中心” 理念,根据学员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思维特点调整话语策略,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和深度互动。而现代传播理论强调传播是双向、多向的互动过程,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必须打破教师单向输出的固有模式,构建师生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的新型话语关系。

(三)军事教育理论的独特指导

为战育人理念是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独特指导。军事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服务备战打仗,培养能打胜仗的军事人才。这一特性要求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突出军事特色,贯穿战斗力标准。具体而言,话语内容要聚焦军事热点和前沿问题,话语案例要多选自军事实践,话语表达要体现军人风格,话语评价要考察军事应用价值。同时,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对政治理论课话语整合提出了要求。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强调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和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有机衔接。这也要求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不能局限于校园和课堂,而应向部队延伸、向战场聚焦。

(四)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

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把握学员认知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成年学习者的认知具有自主性、经验性、问题导向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与其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衔接,围绕现实问题展开,突出理论的应用价值。

新媒体传播理论对创新话语载体具有重要启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可视化、社交化等新特征。这些变化要求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适应新的传播生态,善于运用短视频、动漫、H5 等新媒体形式呈现理论内容,拓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开展互动交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话语传播体系。

总而言之,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理论基础是多元而深厚的,既包括宏观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也涵盖中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理论支撑,还涉及微观层面的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启示。只有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资源,才能确保话语转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和盲目实践的误区。

二、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实践路径

基于对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必要性、现实困境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结合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和军队院校教育改革要求,可以从话语内容重构、表达方式创新、传播载体拓展和评价机制完善四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构建“ 政治性、学理性、军事性、时代性” 相统一的新型话语体系,切实提升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系统构建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话语内容

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是话语内容重构的核心要求。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具体而言,在讲解党的创新理论时,不能仅停留在政治表态层面,而应深入阐释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分析重大现实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现成结论,而应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学理支撑。

(二)创新表达方式

军校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转换首先需要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实现表达方式的时代化、个性化与互动化。一是采用“ 故事化叙事” ,将抽象理论融入党史、军史中的鲜活案例,如以“ 半条被子” “ 陈树湘断肠明志” 等故事阐释理想信念,增强情感共鸣。二是运用“ 网言网语” 重构话语体系,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转化为“ 中国式现代化的通关密码” 等青年学员熟悉的表达,降低理解门槛。三是引入“ 翻转课堂” “ 情景剧模拟” 等参与式教学,让学员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认知。

(三)拓展传播载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政治理论课需构建“ 线下 + 云端+移动端” 的全域传播矩阵。一方面,打造“ 智慧课堂” ,利用雨课堂等平台实现课前推送微课视频、课中实时弹幕讨论、课后大数据学情分析。另一方面,开发“ 军事政治理论元宇宙” ,比如“ 红色数字纪念馆” ,学员可通过 AR 设备与“ 数字李大钊” 对话。此外,依托强军网、“ 学习强军” APP 建立“ 理论闯关” 游戏化学习模块,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知识点转化为“ 理论战力值” 积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

构建“ 多维动态” 评价体系是话语转换落地的关键保障。在标准上,打破“ 试卷定优劣” 的单一模式,增设“ 理论应用能力” 指标,如学员在模拟连队政治工作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在主体上,引入“ 官兵互评+AI 辅助”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员研讨发言的理论深度,同时邀请部队官兵对课程实用性进行“ 背对背” 打分。在反馈上,建立“ 评价-改进” 闭环系统,实时显示学员在“ 理论认知” “ 价值认同” “ 行为转化” 等维度的薄弱环节,为教师调整话语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武颖娟,对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载体优化的思考[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83-84.

[2]黄劲怡,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意义观的马克思主义取向[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5-100.

[3]郝洁,等,从传播学5W 理论出发探究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J].科技传播,2024(2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