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分分析及转化策略

作者

张新雪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滦平镇两间房乡涝洼村涝洼中心校 06825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成为核心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使用河北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小学课堂中,部分学生因多种因素陷入学习困境:在三年级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章节中,有的学生无法理解 “ 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原理;在五年级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中,难以将公式与实际物体测量结合。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当下的数学成绩,更会削弱其后续学习的信心。因此,深入剖析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的构成成分,结合冀教版教材内容制定科学的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分分析

(一)认知成分:数学核心能力薄弱

认知层面的缺陷是学习困难的主要根源,具体表现为概念理解不透彻、逻辑推理能力不足与数学表征能力欠缺。以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为例,部分学生能机械记忆 “ 0.1 是 1/10” ,但在比较 “ 0.3和 0.03 的大小” 时,无法通过 “ 十分位与百分位的计数单位差异” 进行推理,只能凭数字位数主观判断 “ 0.03 更大” 。此外,在五年级 “ 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习中,学生虽能记住 “ 内角和是 180 ” ,但无法通过剪拼、推理等方式验证结论,体现出逻辑推理能力的薄弱。

(二)非认知成分:学习心理与习惯失衡

非认知成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其失衡会进一步加剧学习困难。一方面,部分学生因多次在 “ 多位数乘法” “ 复杂应用题”等难点内容中受挫,产生 “ 数学太难,我学不会” 的负面心理,如在冀教版三年级上册 “ 解决问题” 章节中,面对 “ 两步计算应用题” 时直接放弃思考;另一方面,不良学习习惯如 “ 审题不完整” “ 计算不验算”普遍存在,例如在四年级 “ 四则混合运算” 练习中,学生常因漏看 “ 括号” 导致计算错误,且完成后不主动检查,形成 “ 错误积累” 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适配成分:教材与教学衔接断层

教学适配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衔接与教学方法匹配两方面。冀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逻辑性,但部分章节的难度跨度较大,如从三年级 “ 一位数除两位数” 直接过渡到 “ 一位数除三位数” ,且未充分铺垫 “ 百位不够除时商 0′′ 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同时,部分教师采用 “ 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在讲解 “ 图形的面积” 时,仅演示公式推导过程,未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满足学习困难学生 “ 具象化学习” 的需求。

二、基于冀教版教材的学习困难转化策略

(一)概念具象化教学:破解认知瓶颈

针对概念理解薄弱的问题,可结合冀教版教材内容设计具象化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 “ 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先让学生用圆形纸片折出 1/2、1/4,通过 “ 折一折、比一比” 直观感受 “ 分子分母的意义” ;再结合教材中的 “ 分蛋糕” 情境,引导学生理解 “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对于 “ 小数的性质” ,可利用米尺模型,让学生观察 “ 0.1 米、0.10 米、0.100 米” 对应的实际长度,通过 “ 量一量、比一比” 验证 “ 小数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大小不变” 的性质,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

(二)分层任务驱动:激发非认知动力

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结合冀教版教材设计分层任务,可有效提升学习动机。以五年级下册 “ 百分数的应用” 为例,将课后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如 “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直接套用教材例题格式)、提升层(如 “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 ,需结合生活情境分析)、拓展层(如 “ 百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运用” ,需自主设计解题步骤)。同时,为完成任务的学生提供 “ 星级奖励” ,如累计 5 颗星可兑换 “ 数学小达人” 称号,通过 “ 低起点、小台阶、多反馈” 的方式,让学习困难学生逐步体验成功,消除畏难情绪。

(三)教材内容微重构:优化教学适配性

针对教材衔接断层问题,教师可对冀教版教材内容进行微重构。例如在教学 “ 一位数除三位数” 前,增加 “ 百位不够除的铺垫课” :先复习 “ 一位数除两位数” 中 “ 十位不够除商 0′′ 的知识点,再通过 “ 计数器拨珠” 活动,演示 “ 256÷2" 中 “ 百位 2 除以 2 商 1,十位 5 除以 2商 2 余 1,个位 6 与余数 1 组成 16,16 除以 2 商 8′′ 的过程,填补教材中的难度空白。此外,在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中,增加 “ 用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不同长方体,记录长、宽、高与体积数据,推导体积公式” 的动手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公式由来,提升教学适配性。

三、转化策略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在小学四年级班级的实践中,通过上述策略教学一学期后,学习困难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均提升 15 分,在 “ 小数的运算” “ 图形的面积” 等章节的正确率从 40% 提升至 75% 。但实践中也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 “ 复杂应用题分析能力不足” 的问题,需进一步优化 “ 应用题情境化教学” 策略。此外,转化工作需家庭配合,如指导家长根据冀教版教材课后练习,为孩子设计 “ 每日 1 道基础题” 的练习任务,形成家校协同的转化合力。

结束语

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认知、非认知与教学适配多维度切入,结合教材内容精准施策。本文基于河北教育出版社教材提出的 “ 概念具象化” “ 分层任务驱动” “ 教材微重构” 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 “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 的转化模式,如利用动画演示冀教版教材中 “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几何知识,持续提升转化效果,助力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伟。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教学干预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 (12): 45-48.

[2] 郭春艳。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衔接问题及教学对策 [J]. 数学教学通讯,2024 (5): 23-25.

[3] 罗安然。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中的应用 [J]. 教育探索,2023 (8):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