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自主性发展探究核心探索
张彦飞
中共清丰县委党校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 457300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农民主体能动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主体性发展,让农民真正“ 唱主角”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自主性,激活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发展潜能,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农民自主性为核心的内在动力
农村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固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自主性地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行过程中,如果农民这一群体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各项发展政策也难以得到落实。因此要从多途径入手,不断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更好地承担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要围绕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编制针对性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构建以农村为主体的内在动力激发机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农民的深层次潜力,确认农民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效果。
(一)提高农民的精神归属
要想实现农民的自主性发展,要从农民对乡土社会的情感依赖入手,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实现的核心力量,只有农村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传统城乡二元对立的发展模式中,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碰撞过程中,传统乡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农民的重要精神依托。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呈现出边缘化的特点,很多农民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在心理上还会产生一定的落差感。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中,要充分让农民们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并将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内容。基层政府部门要主动挖掘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在让广大农民对乡土文化有更直观理解基础上,提升农民们对乡土的归属感。此外可以应用各种市场化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实现农户增收基础上,增强农户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各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农户塑造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农民的自主性发展。
(二)调动农民的参与主体性
要想激发农民的自主性,需要让农民通过创造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这样才能让人们全身心地参与到乡村社会的建设中,并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的交流协作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要构建农民们能广泛参与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让广大农户可以在乡村振兴各关键节点均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并在该过程中得到满足感。比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很多地区都加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民宿和餐饮业兴旺,也在乡村地区催生了新的发展业态,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在产业发展中,还将“ 村民议事” 模式纳入其中,逐渐演变成农民能积极参与到农村管理中的常态化管理体系,让广大农民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参与到农村的各项生产与发展决策事宜中。在这些举措落实后,不仅能丰富村民自治的含义,还让广大农户的公民意识和决策参与意识得以提升,帮助农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力量。
(三)挖掘农民的潜能和优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还要充分评估和利用广大农民的优势与潜能,确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比如在乡村文明建设发展中,村政府要主动动员村里的老年人,进行村志等资料的整理,在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强化文化道德建设水平,并能在该过程中持续丰富农民们的乡土认知,提高农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在挖掘乡村边缘人群的发展潜力过程中,要做好新型农民的建设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年轻农民的知识储备以及技能水平,实现农民潜能的深度挖掘,更好推动乡村建设工作。政府部门要采取政策扶持等方式,对发展潜力不足的乡村地区要做好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围绕当地的乡村产业特色,通过开展农村电商等方式,鼓励当地农民利用各种电商渠道进行农产品的销售。这样可以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方式,实现当地农民的增收,提高农民参与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需求,建立就业和创业辅导机构,为部分有志向的农民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让农民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乡村发展需求。因此在激发农民自主性过程中,需要通过提供教育途径等方式,让广大农民的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中的政策优势和发展契机,确认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参与到各项乡村建设活动中。
二、构建村民利益共同体为主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输入型动力机制
近年来我国乡村扶贫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成果,虽然偏远乡村地带已经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地区还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深化脱贫成果,迈入乡村建设的新阶段,还需激活广大农户的输入型动力系统,形成可持续性的乡村发展体系,并激发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内在动力。在做好政府政策的引领和社会力量的融入过程中,要发挥出政府部门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让各项发展政策和政府扶持资金朝着贫困地区倾斜,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效果,避免出现大规模扶贫问题。在乡村建设期间,政府部门要尽可能避免过度干预情况,减少农民们产生的依赖心理,充分激发农户在乡村建设中的自主性。各乡村地区可以在政府部门引导下,应用市场化手段设置乡村振兴基金,主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只有充分借助市场力量,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激发广大农民的自主性。
(二)构建推进型动力机制
在推进型动力机制构建中,要将乡村地区潜藏的资源潜力转变为实质化的发展动力,形成乡村的协同发展动力,并在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农民的自主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推进动力性机制的选择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进行科学布局。在推进型动力机制的构建中,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农户的实际需求,加大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潜力,在深化乡村资源利用过程中彰显出农民的潜力,推动我国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推进型动力机制搭建中,要形成“ 共同盈利、共同承担” 的产业开展机制,在形成完善乡村经济产业链基础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更好激励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中。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但是目前在乡村振兴实施中,还存在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各项战略发展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多元化措施来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还要构建输入型动力机制和推进型动力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农民的赋权增能,切实发挥出农民的内在动力,共同推动乡村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可威.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发展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5(1):27-29.
[2]甘颖.村社自主性、文化生产共同体与乡村文化振兴[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53-63.
[3]李卫朝,王维.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72-80.
[4]郑建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9(1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