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莫加儿
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吉祥小学
引言:数学学习不应该只停在 “ 记住公式、会做习题” 的表面,而应该是深度学习。就是说,学生要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还要能把知识联系起来,灵活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一、引导理解知识本质,从 “ 记规则” 到 “ 懂道理”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理解。小学数学里的概念、公式、规则背后都有数学道理。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就会停在表面。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做具体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看到知识是怎么形成的,明白 “ 是什么”“ 为什么” ,让抽象的数学规则和生活里的逻辑或自己动手的经验联系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理解了本质,学生才能灵活用知识,这是深度学习的开始。
教 “ 四则运算” 时,以前常直接告诉学生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算,不同级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记不住还容易错。为了让学生深度学习,老师设计了 “ 购物算钱” 的情境:
情境引入:出一道题 “ 买 2 支钢笔和 1 块橡皮,钢笔每支 5 元,橡皮每块 2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让学生自己列算式。有的学生列“
,有的列 “ 5×2+2′′ 。
讨论为什么这样算:问学生 “ 为什么要先算 5×2?′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 先算出 2 支钢笔多少钱,再加橡皮的钱,才是总共要花的钱。”老师再问:“ 如果列成‘
,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发现,不管怎么列,“
算的是钢笔的总钱数,必须先算,不然总钱数就错了。
总结规则:从多个类似的情境(比如 “ 分水果” “ 算时间” )里,学生慢慢明白 “ 乘除法是算一批东西的总数量或总钱数,加减法是把零散的加起来,所以要先算乘除” ,也就懂了 “ 先乘除后加减” 其实是为了 “ 算起来方便、符合实际情况” 。
二、建立知识关联,从 “ 孤立学” 到 “ 系统联”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像一张网。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学的东西整理成一个系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迁移等方式,把新学的知识和以前学的联系起来,把零散的内容整合成系统的知识,让学生知道 “ 知识是怎么来的、和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 ,这样解决问题时才能灵活用各种知识,形成整体思维。
教 “ 三角形” 这个单元时,要学三角形的定义、怎么分类、内角和是多少、三条边有什么关系等。如果分开教,学生学的知识就是零散的。老师用 “ 把知识联系起来” 的办法让学生深度学习: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复习 “ 角有哪些类型” 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看看 “ 三角形有几个角”“ 角的大小和三角形的样子有什么关系” ,自然就引出了 “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的分类,学生也能发现 “ 三角形的分类和角的分类是直接相关的” 。
动手找联系:学 “ 三角形内角和” 时,先让学生猜 “ 三个角加起来是多少度” ,再用 “ 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 量每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等方法验证。然后问:“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加起来是多少度?”学生一想 “ 直角是 90 度” ,很快就算出 “ 两个锐角加起来是 90 度” ,这样就把 “ 内角和 180 度” 和 “ 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联系起来了。
画知识图:最后让学生画 “ 三角形知识树” ,在树上写上 “ 三角形有 3 条边、3 个角” “ 按角可以分成三类” “ 内角和是 180 度” “ 任意两边加起来比第三边长” ,还要标出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 “ 因为三个角的和是固定的,所以一个角越大,另外两个角就越小” )。
三、解决实际问题,从 “ 会做题” 到 “ 能应用”
深度学习的最后目的是应用。数学来自生活,也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或像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用学过的知识,能让他们知道数学有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教 “ 三位数乘两位数” 时,学生虽然会用竖式计算,但常觉得 “ 计算很无聊” ,不愿意深入想。老师设计了 “ 学校运动会买东西” 的实际问题:
提出真实任务:“ 学校要给 12 个班买运动器材,每个班需要 245 元的东西(比如跳绳、毽子),一共要准备多少钱?如果再给 3 个年级买大鼓,每个年级 150 元,总共要多少钱?”
引导深入思考:
计算前:让学生估计 “ 大概要多少钱” ,有的学生算 “ 200× 12=2400 ,45× 12=540 ,加起来大约 2940′′ ,这样学生就知道估算有用。
计算中:学生用竖式算 “ 245×12′′ 时,老师问 “ 第二步算‘ 245× 10′ 时,积的末位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 学生结合 “ 12 个班 =10 个班 +2 个班” ,就懂了 “ 分开算再相加” 的道理。
拓展延伸:加上 “ 3 个年级买大鼓” 后,问题变成 “ 245×12+150 × 3" ,学生要用上以前学的四则运算知识,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感受到知识要综合起来用。
想办法做得更好:让学生对比 “ 245×12′′ 的不同算法(比如拆成 245×10+245×2 、用竖式算),讨论 “ 哪种方法更简单” ,再想想 “ 如果班级数变成 32,算法是不是一样” ,这样方法就能迁移到其他情况了。
总而言之,让小学生深度学习数学,需要老师从 “ 教知识” 变成 “ 引导思考”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本质,学习就能扎根在 “ 道理” 上;让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学习就能形成 “ 网络”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就能为 “ 应用” 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龙全. 浅谈深度学习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N]. 贵港日报, 2025-07-06 (003).
[2]康贵景.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5, (21):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