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精准防控策略
李熙龙
楚雄州消防救援支队 云南楚雄 675000
引言
新业态场所往往具有空间开放性强、功能混合复杂、人员流动频繁、技术应用密集等特点,使得火灾隐患更加隐蔽、风险更加复杂。传统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在应对新业态场所风险时,暴露出评估不精准、防控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构建科学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成为保障新业态场所安全运营的关键,对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一)场所自身因素
1、建筑结构与布局特点带来的风险
新业态场所为追求独特的消费体验和空间利用效率,常采用开放式、大跨度的建筑结构,如网红打卡店的挑高空间、共享办公空间的无隔断设计等。这种结构虽然满足了功能需求,但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速度极快,且烟雾扩散范围广,难以通过传统的防火分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部分场所存在功能混合现象,例如将商业经营与仓储、居住等功能叠加,易燃物品堆积,消防通道被占用,进一步加剧了火灾风险。。
2、消防设施配置与维护情况
部分新业态场所为降低成本,消防设施配置不齐全,如未按规范要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即使配置了消防设施,也存在维护不到位的问题,灭火器过期未更换、消火栓阀门损坏、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故障等情况较为常见。在一些新兴的无人零售商店中,由于智能化管理水平不足,对消防设施的远程监控和自动维护功能缺失,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设施故障,使得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电气设备与线路使用状况
新业态场所通常大量使用各类电气设备,如网红直播基地的专业灯光设备、共享办公空间的电脑及充电设备等,用电负荷大且线路复杂。部分场所存在电气线路私拉乱接、超负荷运行等现象,线路老化、短路等问题频发。同时,一些新兴的智能设备,如无人售货机、智能监控系统等,其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缺乏有效监管,可能因设备故障引发火灾。
(二)经营管理因素
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许多新业态场所经营主体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未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或制度仅停留在文件层面,未有效落实。缺乏日常防火巡查制度,无法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没有制定科学的火灾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未定期组织演练,导致在火灾发生时,工作人员和顾客无法有效应对。
2、从业人员消防安全培训与应急能力
新业态场所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且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消防安全培训,缺乏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他们不了解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不能正确识别火灾隐患,在火灾初期无法采取有效的扑救措施。同时,由于缺乏应急演练,从业人员在面对火灾时容易产生恐慌情绪,无法组织顾客有序疏散,增加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三)人员行为因素
1、顾客及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与行为习惯
顾客在新业态场所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部分顾客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存在吸烟、乱扔烟头、违规使用明火等行为,容易引发火灾。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对消防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如为图方便将货物堆放在消防通道,下班时未关闭电气设备等。在一些共享办公空间中,员工随意占用疏散通道堆放个人物品,严重影响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此外,部分场所工作人员在面对顾客的违规行为时,未能及时制止和引导,进一步增加了火灾风险。
2、人员密集情况下的疏散难度与风险
新业态场所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节假日、促销活动等时段,人员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疏散通道拥堵,人员疏散难度极大。部分场所的疏散标识不清晰、疏散路线设计不合理,导致顾客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快速找到安全出口。同时,由于人员对场所环境不熟悉,在疏散过程中容易出现恐慌、踩踏等事故,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二、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确定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原则选取评估指标。科学性要求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消防安全风险的本质特征;系统性确保指标全面涵盖各类风险因素;可操作性便于数据收集和量化分析;代表性使指标能够突出关键风险点,避免冗余。
2、构建多层次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对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构建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场所自身因素、经营管理因素、人员行为因素;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如场所自身因素下分为建筑结构与布局、消防设施配置与维护、电气设备与线路等;三级指标则对二级指标进行具体细化,如建筑结构与布局下包含空间开放性、功能混合程度、装修材料耐火等级等。通过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涵盖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的各个方面。
(二)指标权重确定
1、介绍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权重确定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这两种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知识,使权重确定更加科学合理。
2、通过专家打分等方式确定各指标权重
邀请消防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消防管理人员组成专家小组。
向专家提供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说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请专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的合理性。最终确定各级指标在风险评估中的权重,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量化依据。
(三)评估模型建立
1、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考虑到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估模型。该方法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对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适用于处理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
构建基于选定方法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根据确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确定评价因素集,即上述构建的各级评估指标;然后,确定评语集,如 “ 低风险” “ 较低风险” “ 中等风险” “ 较高风险” “ 高风险” ;接着,通过专家打分、实地调研等方式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构建模糊关系矩阵;最后,将权重向量与模糊关系矩阵进行合成运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2、模型的计算步骤与应用流程
模型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评价因素集、评语集和权重向量;第二步,构建模糊关系矩阵;第三步,进行模糊合成运算,得到综合评价向量;第四步,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估对象的风险等级。应用流程为:收集新业态场所相关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场所的消防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精准防控策略
(一)风险评估结果的分级防控
1、划分消防安全风险等级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将新业态场所的消防安全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低风险(综合得分 90 - 100 分)、较低风险(80 - 89 分)、中等风险(70 - 79 分)、较高风险(60 - 69 分)、高风险(0 - 59 分)。不同风险等级反映了场所消防安全状况的差异,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基础。
2、不同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
对于低风险场所,重点加强日常管理和定期巡查,巩固良好的消防安全状况;较低风险场所,针对评估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完善消防设施维护制度、加强员工培训等;中等风险场所,加大整改力度,限期消除主要火灾隐患,同时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较高风险场所,立即采取停产停业整顿等措施,全面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运营;高风险场所,依法予以关停,直至彻底消除隐患。通过分级防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防控效率。
(二)强化技术手段应用
1、推广智慧消防技术
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消防设施、电气设备等连接成网络,实现对火灾隐患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场所的消防安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火灾风险趋势,为防控决策提供支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提高火灾防控的自动化水平。例如,在共享办公空间安装智能烟感探测器,实时监测烟雾浓度,一旦超标立即通过手机 APP 向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发送报警信息。
2、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现火灾隐患实时预警
在新业态场所广泛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如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燃气泄漏监测装置、视频监控系统等。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电气线路温度、燃气浓度、人员活动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预警。同时,将监测数据接入智慧消防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和调度,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三)完善管理机制
1、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方职责
明确新业态场所经营主体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要求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将责任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同时,明确消防、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部门间的协同监管机制,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交叉监管现象。
2、建立常态化的风险排查与整改机制
经营主体要制定定期的风险排查计划,对场所内的消防设施、电气设备、疏散通道等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记录火灾隐患。建立隐患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验收,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场所风险排查和整改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场所依法予以处罚。
3、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形成防控合力
建立消防、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消防安全信息,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例如,在对网红商业街的消防安全整治中,各部门联合行动,对场所的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共同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形成强大的防控合力。
四、结语
通过对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科学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基于模型结果提出了精准防控策略。研究表明,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受场所自身、经营管理、人员行为等多种因素影响,构建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模型,能够准确评估场所的消防安全风险等级。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分级防控、技术手段强化和管理机制完善等精准防控策略,为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郑世超.新业态场所火灾风险及防控对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2,8(03):117-120.
[2]叶沁.大型电商物流、直播新业态火灾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08):65-67.
[3]娄蒙蒙.新业态下消防监督管理难点分析[C]//中国消防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消防科技论文集(2023)——消防监督管理.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消防工程系;,202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