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思辨·创造: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
龚邦华
雷波县山棱岗乡中心校 四川省凉山州 616550
一、 引言:高段语文教学的价值转向与六年级定位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应致力于“ 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在发展语言的同时推进思维训练,培育审美感知力与文化自信” 。这一理念明确指引高学段教学需超越基础技能,迈向综合素养的培育。本学段的语文教学核心,应实现从“ 知识传授” 到“ 素养生成” 的价值转向。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质资源,设计融合审美体验、思辨训练与创造实践的学习历程,构建一个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与自由表达的语文学习生态。
二、 文本深读:人教版六年级教材的审美内涵与浸润策略
审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感性基础与动力引擎。人教版教材是一座蕴含丰富审美元素的宝库,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层面进行深度解读与情感浸润。
(一) 品析形式之美:感知语言韵律与结构精巧
汉语独具的音律美、节奏美与句式美在教材中充分展现。以《匆匆》为例:“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其排比句式营造出时光流逝的急促节奏,重复结构与“ 头” “ 眼” 等轻声词尾共同形成了一种喃喃自语般的音韵效果,极富感染力。
教学应用:多层次朗读法。摒弃单一齐读,采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性化品读、小组合作演读、配乐诵读等多重形式。引导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直观捕捉语言的音乐性。进而,鼓励学生识别并模仿文中的特色句式(如对偶、层递、回环),进行针对性的仿写与扩写训练,实现从形式感知到初步应用的跨越。
(二) 解码意象之美:探寻符号背后的情感与意境
高年级文本中的意象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象征意义。如《狼牙山五壮士》中“ 屹立” 的群像,既是英雄物理姿态的描摹,更是其精神丰碑的铸刻;《好的故事》中那幅“ 美丽,幽雅,有趣” 的画卷,则是鲁迅先生于昏沉现实中對光明理想的执着憧憬。这些意象共同编织出文本的深层意境。
教学应用:意象矩阵分析法。指导学生提炼文本的核心意象群(如《草原》中的“ 天空” 、“ 羊群” 、“ 小丘” 、“ 河流” ),共同探讨每个意象带来的感官与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将这些意象相互关联,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立体的情感图景(意境),并探讨作者如此构图的深层意图。可鼓励学生尝试为某篇抒情散文绘制“ 意象-意境” 思维图谱。
(三) 共情人格之美:对话立体人物与体悟崇高情操
教材呈现了众多圆形人物而非脸谱化角色。如《穷人》中内心经历复杂挣扎最终选择善良的桑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既幽默可亲又忧国忧民的鲁迅形象。他们的人格魅力在于真实性与矛盾性,更能引发深度共情。
教学应用:视角转换与内心独白。设计“ 假如我是他/她” 的写作任务:如果你是桑娜,在抱回孩子后的那个夜晚,你会想些什么?请以鲁迅先生的口吻,写一段对当时社会的“ 笑谈与冷嘲” 。通过角色代入与内心剖白,推动学生超越表面对话,深入人物精神世界,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判断。
三、 思维进阶:搭建从审美体验到创新表达的思辨阶梯
若缺乏思维的深度加工,审美易流于浅表,创造亦会成为无本之木。思辨是连接输入与输出的核心桥梁,是催化创造力的关键环节。
(一) 实施对比联结,在互文中激活批判思维将主题相关、写法迥异或观点相左的文本并置阅读。如将《开国大典》的宏大叙事与《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个体微观视角对比,探讨历史事件的不同书写方式;读完《只有一个地球》,引入关于火星殖民计划的科普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辩证讨论。
(二) 设计高阶问题链,驱动认知纵深发展
减少事实性提问,增加推理性、评价性、创造性问题比重。
分析性问题:《桥》中的老汉为何最终选择揪出自己的儿子?这一情节设计有何深意?
评价性问题:你如何看待《少年闰土》中“ 我” 与闰土之间的友谊?这种隔阂能否避免?
创造性问题:如果你是《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中的玛琪,你会设计一款怎样的未来学习设备?
四、 创造输出:实现素养内化的多元实践路径
创造性表达是审美体验与思辨成果的终极外化,是检验学习成效的最高标准。其形式应超越传统写作,迈向多元综合。
(一) 书面创作:从模仿借鉴到独立创新
文体仿创:借鉴《北京的春节》的详略安排与风俗描写,创作《我家的除夕》。
故事新编:为《凡卡》续写一个发生在今天的现代版本。
创意文案:为“ 保护母亲河” 活动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文案
(二) 艺术融合:跨媒介的创意整合表达
诗画同创: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绘制连环画或漫画分镜。
编演实践:将《将相和》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负责台词、道具、舞台设计。
视听创作:选取《月光曲》或《森林狂想曲》为背景音乐,为其配写一段意境相合的散文并朗诵录制。
五、 结语
面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所提供的丰富语料与精神矿藏,教师的角色亟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深度对话的引导者与创造潜能的激发者。通过践行“ 审美浸润—思辨进阶—创造输出” 这一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型,我们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语言艺术的殿堂中深度漫游,于批判思考中磨砺思维锋芒,并在创造性实践中收获成长的自信与喜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 闫寒冰, 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