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矿井下通风瓦斯的防治技术分析
任砚东
铁煤集团大隆矿两防办 辽宁 调兵山 112700
中图分类号:TU756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煤矿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支柱,安全生产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但井下瓦斯事故频发,尤其是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伤亡、财产损失,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比超 70% ,爆炸事故致死率最高。瓦斯防治核心是控制浓度,通风系统是稀释和排出瓦斯的关键,其有效性决定防治成败,研究相关防治技术刻不容缓。
2、煤矿井下瓦斯积聚成因分析
2.1、地质构造因素
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断层、褶皱、裂隙等构造发育,为瓦斯运移和积聚提供了通道。例如,某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因未充分评估断层对瓦斯运移的影响,导致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通风系统无法及时稀释,最终引发瓦斯爆炸事故。此外,煤层赋存状态(如厚度、倾角)也会影响瓦斯分布,厚煤层开采时,瓦斯涌出量通常较大,需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2.2、通风系统缺陷
通风系统是瓦斯防治的“生命线”,其设计不合理或管理不善是瓦斯积聚的主因。常见问题包括:
通风方式不当:部分矿井采用串联通风,导致风流污染,瓦斯浓度逐级升高;
风量不足:通风设备选型不合理或维护不到位,导致工作面风量低于安全标准 (≥0.25m/s) );
风流短路:风门、密闭等通风设施损坏,导致风流短路,局部区域无风或微风;
循环风:局部通风机安装位置不当,形成循环风,使瓦斯在局部区域反复积聚。
2.3、瓦斯抽采不足
瓦斯抽采是降低煤层瓦斯含量、减少瓦斯涌出的根本措施。然而,部分矿井存在抽采系统不完善、抽采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抽采效率低下。例如,某矿井因抽采钻孔布置不合理,未覆盖高瓦斯区域,导致工作面瓦斯浓度超标,被迫停产整改。
2.4、火源管理失控
瓦斯爆炸需同时满足瓦斯浓度、火源和氧气浓度三个条件。火源管理失控是瓦斯事故的直接诱因,常见火源包括:
电气火花:电气设备失爆、电缆破损等产生电火花;
机械摩擦:采煤机截齿与煤层摩擦产生高温火花;
爆破作业:使用不合格炸药、充填长度不足等引发爆破火焰;
明火作业:井下吸烟、焊接作业等违规使用明火。
3、煤矿井下通风瓦斯防治技术体系
3.1、通风系统优化技术(1)合理选择通风方式
根据矿井地质条件和开采布局,优先采用分区式通风,确保各采区、工作面有独立通风系统,避免串联通风。对于高瓦斯矿井,可采用对角式或混合式通风,提高通风效率。
(2)精准调控风量
通过风速传感器、风量测定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工作面风量,并根据瓦斯涌出量动态调整通风设备功率。例如,某矿井采用智能通风系统,通过算法自动优化风量分配,使瓦斯浓度降低30%以上。
(3)强化通风设施管理
定期检查风门、密闭、调节风窗等设施,确保其完好性;采用自动风门、远程监控等技术,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对通风巷道进行定期维护,降低通风阻力。
3.2、瓦斯抽采技术
(1)本煤层抽采
通过顺层钻孔、网格式穿层钻孔等方法,预抽煤层瓦斯,降低开采时瓦斯涌出量。例如,某矿井采用水力压裂增透技术,使煤层透气性提高5-8 倍,抽采效率显著提升。
(2)邻近层抽采
针对上、下邻近层瓦斯,采用穿层钻孔抽采,减少回采时瓦斯涌出。某矿井通过优化邻近层抽采参数,使作面瓦斯浓度降低 40% 。
(3)采空区抽采
对封闭式采空区,采用埋管抽采;对开放式采空区,采用高抽巷抽采,防止瓦斯向工作面涌出。某矿井通
过采空区抽采,使瓦斯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
3.3、瓦斯监测监控技(1)实时监测系统
在采掘工作面、回风巷等关键位置安装瓦斯传感器,实时监测瓦斯浓度,并通过光纤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当瓦斯浓度超限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切断电源。
(2)智能预警平台
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瓦斯浓度预测模型,提前识别瓦斯积聚风险。例如,某矿井通过智能预警平台,成功预警多起瓦斯超限事故,避免人员伤亡。
3.4、火源管控技术(1)电气防爆
选用ExdⅠ级防爆电气设备,定期进行失爆检查;采用本质安全型电路,减少电气火花产生。
(2)爆破规范
使用三级煤矿许用炸药,充填长度超过爆破孔深1/3;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确保爆破前后瓦斯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在瓦斯高浓度区域,减少机械摩擦作业;对截齿、链条等易产生火花的部件,采用耐磨、低摩擦系数材料。
3.5、人员培训与应急管理(1)安全培训
定期组织矿工进行瓦斯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例如,某矿井通过模拟瓦斯爆炸事故演练,使矿工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2)应急预案
制定瓦斯事故应急预案,明确救援流程、责任分工;配备自救器、压风自救装置等应急设备,确保事故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撤离。
4、案例分析:某矿井瓦斯防治实践
4.1、矿井概况
某矿井属于典型的高瓦斯矿井,所开采煤层的瓦斯含量极高,每吨煤的瓦斯含量远超安全阈值,这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同时,该矿井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存在多条断层、褶皱以及大量的裂隙发育。在过去的生产过程中,该矿井曾多次发生瓦斯超限事故。瓦斯浓度频繁超出安全标准,不仅导致工作面频繁停产整改,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而且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为了有效解决瓦斯问题,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该矿井经过深入研究和论证,决定实施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通风系统优化、瓦斯抽采强化以及监测监控升级等多个关键领域,旨在从源头上减少瓦斯涌出、及时稀释和排出瓦斯,并实时掌握瓦斯动态,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4.2、防治效果
在通风系统优化方面,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并根据实际需求增设了多台局部通风机。这一举措显著改善了工作面的通风条件,使工作面风量提高至规定标准的 120% ,有效稀释了瓦斯浓度,将其降低至 0.3% 以下。在瓦斯抽采强化上,实施本煤层、邻近层联合抽采技术,年抽采量达到
,瓦斯利用率提高至 50% ,大大减少了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出。监测监控升级后,安装的智能瓦斯监测系统实现了瓦斯浓度实时预警,事故发生率降低 80% ,为矿井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5、结束语
煤矿井下通风瓦斯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通风系统优化、瓦斯抽采、监测监控、火源管控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瓦斯防治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煤矿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人员培训,构建“人-机-环-管”四位一体的瓦斯防治体系,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1]隋欣. 关于煤矿井下通风瓦斯的防治技术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1,(11):216-217.
[2]巴德民. 煤矿井下通风与瓦斯防治技术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7,(04):34-35.
[3]杨晨光. 煤矿井下通风瓦斯防治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52.
[4]王振峰. 煤矿井下通风和瓦斯防治技术[J].能源与节能,2015,(0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