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商虹
雷波县山棱岗乡中心校 四川省凉山州 616550
一、引言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提供了优质载体。然而,反观当下的阅读课堂,仍普遍存在教师过度分析、肢解文本,学生被动接受、浅尝辄止的现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信息的提取和表层的解释,缺乏与文本、作者及自我的深度对话,难以实现情感的共鸣、思维的淬炼和精神的成长。这种“ 浅层阅读” 模式无疑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相悖。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 浅层化” 问题审视
文本解读碎片化,缺乏整体建构。教学中常将一篇完整的课文分解为生字、新词、分段、概括段意等若干孤立的部分,进行逐项训练。这种“ 碎片化” 的处理方式,割裂了文本内在的气韵与逻辑,使学生“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难以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情感脉络与核心主旨。
思维参与浅表化,缺乏批判探究。提问与讨论多局限于“ 是什么” “ 怎么样” 等事实性和描述性问题,而对“ 为什么” “ 何以见得” “ 你怎么看”等需要分析、综合、评价的高阶思维问题涉及较少。学生习惯于在文本中寻找现成答案,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追问、质疑与评价,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
情感体验疏离化,缺乏共情内化。教学过于侧重理性的分析和技术化的操练,忽视了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联想,去真切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世界和艺术意境。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情感隔膜,阅读过程难以引发真正的情感共鸣和精神触动,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实现。
三、深度学习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批判性、理解性与迁移性。对应至阅读教学,其核心启示在于:
主体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学应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引导他们自主提问、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在亲身经历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真知。
整合性:从知识点的掌握到概念性的理解。教学应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围绕核心概念或重大主题,将语言知识、技能训练、内容理解、情感体验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的认知体系,深刻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涵。
思辨性:从记忆理解到批判创新。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敢于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多角度、辩证地思考,发表个性化见解,在思辨中发展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迁移性:从课堂学习到生活运用。设计联结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阅读中所学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 读懂一篇” 到“ 会读一类” 乃至“ 智慧生活”的跨越。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实践策略基于以上分析,以人教版教材为范本,构建以下实践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活深度阅读内驱力
深度学习始于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教师应巧妙设计联结学生生活、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 驱动性任务” ,将阅读学习嵌入其中。
案例: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前,可创设“ 我是名著导读员”的情境任务:“ 学校读书节将至,我们将为低年级同学开设一个‘ 三国故事讲堂’ 。请大家深入研究《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最终任务是以导读员的身份,生动讲述这个故事,并设计一个‘ 智慧锦囊’ 卡,分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何处。” 这一任务赋予了阅读行为真实的目的和听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钻研文本的兴趣和动力。
(二)聚焦核心问题,构筑深度阅读思维链
核心问题是引领学生通向文本深处的“ 灯塔” 。它应源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牵引性,能统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
案例:教学《草船借箭》时,可摒弃“ 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 诸葛亮是怎么借箭的?” 等琐碎问题,直指核心:“ 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究竟‘ 神’ 在何处?‘ 妙’ 在哪里?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这个问题涵盖全局,需要学生通观全文,抓住“ 知天象” 、“ 懂人心” 、“ 识地理” 、“ 巧谋划” 等关键细节,进行分析、归纳、阐释,思维链条长,探究空间大。
(三)促进迁移运用,实现深度阅读价值转化
迁移运用是深度学习的落脚点。要设计多样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 用语文” 中“ 学语文” ,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
案例:在学习《草船借箭》后,可设计如下迁移任务:
创造性复述:选择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如“ 雾中借箭” ),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细节,进行生动讲述。
对比阅读:补充阅读《三国演义》中“ 空城计” 或“ 火烧赤壁” 的片段,探究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联系生活:讨论“ 在生活中,是否也有需要‘ 神机妙算’ (周密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诸葛亮的智慧?” 将古典智慧与当代生活相联结。
五、结语
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课堂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要求教师超越对教材文本表层的肢解,转变为学生深度阅读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创设真情境、提出好问题、促进活迁移、实施暖评价,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实现语言的习得、思维的攀升、审美的体验和文化的积淀。唯有如此,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凝聚着人文精华的经典文本,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培育其核心素养的宝贵资源,阅读教学方能真正迈向“ 深度” 之境,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与光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2016, 36(11): 25-32.
[3] 刘月霞.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