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背景下初中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韩文

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中学 山东聊城 252000

一、引言

近年来,“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标志着协同育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成为破解劳动教育落地难题、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然选择。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培育的黄金期。当前初中劳动教育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学校“ 独角戏” 、家庭“ 旁观者” 、社会“ 局外人” 的割裂现象,亟需在校家社协同新生态中寻求突破。本研究聚焦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背景,探索初中劳动教育协同实践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撑。

二、校家社协同新生态的内涵与劳动教育的现实诉求

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超越了传统的家校合作概念,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作为育人共同体,在目标同向、责任共担、资源共享、机制互联的基础上,形成动态平衡、深度融合、协同增效的育人新格局。其核心在于打破壁垒,激发三方内生动力,实现育人功能的系统整合与优势互补。

审视当下初中劳动教育实践,协同不足问题突出:其一,学校主导力受限。部分学校囿于安全压力、资源短缺(如场地、师资、专业设备),劳动课程常沦为“ 课堂说教” 或简单体力劳动,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深层次的劳动素养发展需求。其二,家庭基础性作用弱化。受“ 重智轻劳”观念影响,部分家庭或过度包办替代,剥夺孩子日常家务实践机会;或将劳动异化为惩罚手段,扭曲其育人价值;或缺乏科学指导能力,难以形成有效家校衔接。其三,社会支持体系缺位。社会层面可供学生深度参与、具有教育价值的劳动实践平台相对稀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规范性和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舆论对劳动价值的宣传引导尚显不足。家校共育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共识与行动协同,而现实中理念偏差与行动乏力并存。研究也印证了家校协同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操作层面的困境。

因此,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是破解初中劳动教育碎片化、浅表化困境,实现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的迫切要求和战略支点。

三、校家社协同推进初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基于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的理念,亟需构建目标一致、权责清晰、机制联动、资源整合的实践路径。

1.强化学校主导作用,搭建协同枢纽平台:

(1)系统化课程建设: 超越单一技能训练,构建以“ 劳动 +′′ 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如“ 劳动+科技” (如校园无土栽培、简易机器人维护)、“ 劳动 + 文化” (如传统工艺制作、地方特色美食传承)、“ 劳动 + 公益” (如校园环保小卫士、社区义卖)等模块,增强吸引力与时代感。将劳动观念、精神培育融入学科教学全过程。

(2)建设协同枢纽平台: 成立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家委会代表、社区/社会机构联络人组成的“ 劳动教育协同中心” ,负责统筹规划、资源对接、活动组织与效果评估。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如钉钉、企业微信、专属 APP),开设“ 劳动教育” 专栏,实现课程计划发布、家庭劳动打卡、社区岗位征集、成果展示交流、在线答疑指导的一体化管理。

(3)专业师资与资源保障: 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培训。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开辟校园农场、创客空间),同时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库。

2.夯实家庭基础作用,激活日常育人场域:

(1)明晰家庭劳动清单: 协同中心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能力发展规律,分年级制定《家庭劳动实践指导清单》,内容涵盖个人起居、家庭清洁、烹饪料理、物品整理、简单维修、照料动植物等,明确内容、频次与能力要求。避免随意性和过度保护。

(2)提升家长认知与能力: 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家长学校、工作坊、优秀家庭劳动案例分享会,传递科学劳动教育理念,教授指导方法(如如何安全使用工具、如何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做孩子劳动的陪伴者、指导者和欣赏者。

(3)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 通过数字化平台,家长可便捷上传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照片、视频或简短记录。教师给予及时、具体的正向反馈和建设性建议,形成良性互动。建立“ 家庭劳动成长档案” ,记录过程性表现。

3.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创设多元实践场景:

(1)共建规范化实践基地: 学校主动与社区、农场、博物馆、科技馆、非遗工坊、公益组织、信誉良好的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协议,共建一批安全可靠、教育目标明确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如社区“ 微花园”共建认养、图书馆图书管理员体验、敬老院志愿服务、本地企业生产线参观与简单工序体验(在安全前提下)等。

(2)引入社会导师资源: 邀请劳模、工匠、农技专家、社区工作者、优秀家长代表等担任“ 校外劳动导师” ,定期进校园开展讲座、工作坊或带队实践,分享职业精神、专业技能与劳动故事。

五、结论

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是深化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它要求学校勇于担当主导责任,成为协同枢纽;要求家庭回归基础本位,营造日常劳动场域;要求社会敞开怀抱,提供丰富多元的支持。通过明晰各方责任边界、创新协同机制深度整合优化资源,方能有效打破劳动教育实施的孤岛状态,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将推动校家社协同劳动教育新生态不断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耀光.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25(06).

[2] 谭建树.初中劳动教育中实施家校共育的实践[J].启迪与智慧(上),2023(09).

[3] 刘思杰. 劳动教育中家校协同共育的实践探究[J]. 中国教师,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