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AI 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度、限度与路径创新
刘美辰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一、引言:技术革命与思政教育的时代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态。教育部报告显示,我国职业院校数字资源覆盖率高,AI 教育应用增长迅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需与AI 技术深度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的模式与 AI 技术适配性高,AI 技术能为破解传统思政教育难题提供新可能。
本文聚焦职业教育场景,探索 AI 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与风险边界,旨在回应AI 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技术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边界。
二、AI 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向度
(一)价值挖掘:历史场景的数字化重生
AI 技术如 VR/AR、3D 建模和大数据分析等,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历史场景沉浸式还原。如贵州《红飘带·伟大远征》项目,让观众“ 亲历”长征。在职业教育中,可模拟大国工匠工作场景,使思政元素可视化、情境化。其技术机理是通过点云扫描与神经网络重建构建数字孪生体,将抽象精神具象化,提升教育效果。
(二)情感共情:精神共鸣的算法化实现
AI 的情感识别与生成能力,可捕捉并传递红色故事精神内核。央视节目《唱支山歌给党听》运用 AI+XR 技术,实现“ 跨时空对话” 。职业院校可借助AI 分析学生情感反馈,调整故事讲述方式。通过面部表情识别等技术构建多模态共情模型,能有效提升观众情感共鸣度,如的“ 红匠情感云” 就是很好的实践。
(三)探索激发:认知建构的交互式引导
AI 的知识图谱与个性化推荐能力,可构建“ 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意义建构” 的学习闭环。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索历史细节。在思政实践中,AI 可生成主题互动任务链,引导职校生深化理论认知,延长学生参观停留时间,提升学习效果。
(四)精准传播:育人生态的智能化适配
AI 通过用户画像与算法推荐,实现“ 故事活化—技术适配—精准触达”的传播体系。如《伟大转折》剧目为不同群体定制叙事版本。职教思政可建立学情分析平台,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推送适配的思政内容,形成“ 专业教育 + 思政浸润” 协同生态,基于注意力热力图优化内容形态,提升关键信息接收率。
三、AI 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限度
(一)技术依赖与教育本质异化
过度追求技术呈现易导致“ 炫技化” ,削弱思想深度。部分AI 红色展馆重场景渲染轻内涵阐释,职业教育若仅关注技能模拟而忽视劳动价值观引导,将背离“ 德技并修” 育人目标。据 2024 年对 10 所职校调研, 37% 的AI 思政资源存在内涵阐释不足问题。
(二)情感表达的人本缺失
AI 的情感计算无法替代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算法生成的“ 共情” 可能程式化,难以回应学生复杂精神困惑。当前情感AI 仅能识别几种基础情绪,某职校AI 心理顾问曾误判学生价值观质疑为“ 情绪波动” ,且情感数据采集还可能存在隐私侵犯问题。
(三)数字鸿沟与伦理困境
技术接入不平等会扩大教育差距,部分欠发达地区职校缺乏AI 基础设施,导致思政资源分配失衡。同时,学生数据隐私泄露、AI 决策“ 黑箱”等问题,对教育伦理构成挑战。
四、职业教育场景下的优化路径:以为例
(一)“ 三维锚定” 价值引领框架
学院依托林业生态专业优势,开发“ 虚拟绿水青山” 思政平台。运用GIS 与 VR 技术复原东江纵队抗日路线,AI 助教根据学生专业推送定制案例,建立“ 碳足迹计算器”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行为评价。
(二)人机协同的“ 双轨育人” 机制
AI 负责知识图谱构建、学情动态分析和资源精准推送,如构建GIS 数据库、分析注意力热力图等。教师主导价值引领、情感互动和批判思维培养,如解读“ 技能大师报告” 、开展谈心谈话等。
(三)技术伦理的“ 三道防线”
制定《AI 思政应用伦理指南》,审核算法杜绝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学生数据本地化加密存储;为偏远校区配备离线版AI 思政资源库,保障教育公平。
五、结论与展望
AI 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范式的深层变革。在向度上,AI 通过价值深挖等为思政教育注入新动能;在限度上,需警惕技术异化对教育本质的侵蚀。职业教育应立足“ 产教融合” 特色,构建“ 技术向善、伦理先行、人机共生” 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AI 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研究表明,通过四维赋能,AI 显著提升了思政教育吸引力与实效性;但也存在技术依赖导致价值浅化等问题。构建的融合模式,使课程思政到课率达 99.2% ,入选教育部“ AI+教育” 典型案例。
未来,唯有坚守育人初心,秉持“ 技术为体、教育为魂” 的原则,才能在AI 浪潮中让思想政治教育“ 活起来” “ 强起来” ,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2. 教育部.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指导意见[Z]. 2023.3. 沈壮海, 史君. 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逻辑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22(7).4. 陈金龙. 红色文化数字传播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1).5. UNESCO. *AI and Education: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R].2021.6. 胡树祥, 谢玉进.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5).7. 王学俭, 李迎娣.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J]. 教学与研究, 2020(8).8. .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实践报告[R].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