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对突发心理问题学生处理机制探讨

作者

傅海霞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嘉定 201815

一、案例简介

某高校学生A 入学后因不适应校园生活休学,复学后仍面临人际交往困难与宿舍矛盾,换寝后问题未改善。某日晚,该生在校园突发冲动攻击行为,在场教师迅速将其带至安全区域并联系辅导员,了。学生现场出现神志不清、肢体攻击、口吐白沫的情况,言语流露负面情绪。

第一时间联系救护车,辅导员陪同就医,就医期间该生出现打砸设备、脱衣等失控行为。辅导员事发后多次联系家长均关机,于次日凌晨取得联系,家长第一时间订票赶往医院。经诊断,学生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家长承认其此前确诊但未告知学校,随后为学生办理休学。次年,学生精为中心证明复学,一周后反馈在校压力大申请退学,经与家长沟通后按流程办理手续。

二、案例定性分析

本案例属于典型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案例,涉及学生突发急性心理障碍引发的行为失控,在紧急处置、专业干预、后续跟踪等环节形成闭环,同时暴露了家校信息不对称、危机预判不足等常见问题。

三、问题关键点

1.现场应急处置:快速控制秩序、保障人员安全,避免事态扩大。

2.病情掌握与专业干预:学生及家长隐瞒病史可能延误干预,需及时对接专业医疗力量。

3.家校配合:家长信息反馈真实性与配合度,直接影响干预效率。

4.校园舆论管控:避免突发事件引发谣言,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四、理清思路,建立有效应急处理机制(一)第一时间上报,组建专项应急小组

学生突发心理问题后,需遵循“先处置、再上报、强管控”原则:第一步,立即疏散围观人员,将失控学生带至安全区域,避免肢体冲突与意外发生;第二步,及时上报事件详情,明确事发地点、学生状态、已采取措施;第三步,迅速组建应急小组,成员需涵盖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安全管理负责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辅导员、班级学生骨干及寝室预警员,确保各环节责任到人。

(二)优先保障安全,联动医疗与心理专业力量

“安全第一”是处置核心,需第一时间拨打 120,将学生送往具备心理诊疗资质的医院;同时联系学校专业心理老师陪同就医,途中通过温和沟通稳定学生情绪,避免刺激。抵达医院后,协助医护人员完成病史询问、症状描述,配合将学生转介至心理科或精神科,由专业医生开展诊断与干预,确保学生得到科学救治。

(三)强化家校协同,建立常态化沟通制度

部分学生及家长存在“隐瞒病史”的侥幸心理,给学校管理埋下隐患。因此,在处置过程中,需持续尝试联系家长,直至接通为止,详细告知学生当前状况、就医情况及后续安排;家长抵达后,需耐心沟通,引导其如实提供学生既往病史、治疗情况,为医生诊断与学校后续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建立“家校定期沟通机制”,复学、放假等关键节点主动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心理状态,避免信息断层。

(四)精准管控舆论,同步关怀关联学生

根据事发场景差异化开展舆论引导与心理疏导:若事件发生在教室,需在事发后及时召开班会,以“关注同学心理健康”为主题简要说明情况,避免谣言传播;若发生在宿舍,需对同寝室同学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缓解其恐慌情绪;若发生在校园公共区域,需第一时间疏散群众,将学生带至安静处处理,同时通过班级群、辅导员通知等渠道,发布客观信息,杜绝不实传言扩散。

(五)聚焦返校跟踪,筑牢后续防护屏障

对于经治疗后申请复学的学生,需建立“一人一档”跟踪机制:复学初期,辅导员每周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其学习生活适应情况;安排班级心理委员、信任的室友定期陪伴,帮助其融入集体;联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定期心理辅导,动态监测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情绪波动,及时介入干预,避免危机复发。

五、经验与启示

(一)前置预防:构建“多方联动”预警网络

为心理问题学生寝室配备“帮扶人”,班委观察反馈学生状态;辅导员通过日常查寝、谈心了解需求,建议有倾向学生定期咨询或就医;保持家校沟通,形成“辅导员-学生骨干-家长”预警合力。

(二)舆论引导:以“快速、透明”降低负面影响

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管控需把握“黄金时间”: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简要信息,说明“已采取措施保障学生安全”,避免信息真空引发猜测;安排学生干部关注班级、校园社群言论,对不实信息及时澄清;学生复学后,通过“帮带小组”帮助其重建社交圈,减少同学间的过度关注,为其营造包容的校园环境,助力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三)专业支撑:提升自身素养与转介能力

辅导员需学习常见心理疾病症状与共情沟通技巧,初步判断学生状态;发现超出能力范围的情况,果断转介专业机构,同时持续关注学生服药情况,排除安全隐患。

(四)朋辈助力:发挥“同伴支持”的温暖力量

朋辈群体因年龄、经历相近,更易与心理问题学生建立信任。在与此类学生沟通时,辅导员可主动询问“是否愿意邀请信任的同学干部或室友一同交流”,帮助学生放下戒备,更真实地表达内心感受;同时,通过朋辈传递“校园支持”的信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增强其面对心理问题的勇∠C6

六、问题与不足

(一)危机预防意识薄弱,前置干预不足

部分辅导员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优先”理念认识不足,重“事后处置”轻“事前排查”。一方面,自身心理知识储备有限,难以识别学生早期心理异常信号;另一方面,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建立不充分,学生不愿主动倾诉心理困扰。未来需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强化辅导员危机预防意识。

(二)危机识别能力不足,预警网络不健全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隐蔽性强、诱因复杂”的特点,部分辅导员因缺乏系统的心理评估技巧,难以精准识别学生心理危机;同时,对学生干部、寝室长等“基层预警力量”的培训不足,导致其无法有效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此外,心理测试与排查工作存在“重形式、轻跟踪”的问题,对排查出的特殊学生缺乏个性化关注,预警网络存在“断点”。

(三)应急处置不够及时,边界认知不清晰

部分辅导员在面对突发心理问题时,存在“反应迟缓”“处置犹豫”等情况,未能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对自身能力边界认知模糊,过度依赖个人经验处理超出范围的心理危机,延误专业干预时机;此外,在协同医疗、家长沟通等环节,缺乏标准化流程,导致处置效率受影响。

(四)后续跟踪教育松懈,干预闭环未形成

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特点,但部分辅导员在学生危机暂时缓解后,存在“重结果、轻跟踪”的倾向,未能持续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后续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未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导致干预工作“虎头蛇尾”,难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重建心理健康。

结语

高校学生突发心理问题处理,是一项涉及“预防-识别-处置-跟踪”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仍存在预防意识薄弱、识别能力不足、处置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需通过加强心理专业知识学习、完善应急处置制度、强化家校与朋辈协同,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处理机制。唯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才能切实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为校园安全稳定与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简介

傅海霞(199508)女,汉族,江苏镇江,本科,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