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语数特色作业设计

作者

蔡伟 兰正勇 张强 安克昭 谌艳华 方水丹 李红敏 李海燕

西昌春城学校 615000

       

引言: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小学阶段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得到关注,促使教师重新审视作业设计价值。小学三年级阶段处于学习习惯养成关键期,语文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作业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现有作业形式普遍存在同质化、机械性强、趣味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亦无法有效促进能力培养。基于此探索符合双减要求且富有特色作业设计方案,对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作业设计,学习兴趣激发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阶段,特色作业设计应着力打破传统枯燥模式注重知识性,生活性趣味性等元素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做”作业设计的方式 。转变为原来的语文学科采用单一形式,机械的将生字词语的积累,古诗词的背诵,习作的抄写背诵仿写将阅读理解、词汇积累、写作练习有机结合,把三年级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积极一个主题 让学生通过完成寻宝图式任务单,通过动脑,动手,动嘴,逐步获取语言知识,例如结合调查中国传统节日报告主题作业,学生需查阅相关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办一期记录传统节日的手抄报,老师上一节传统节日的古诗欣赏课《元日》和《清明》,能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传说等知识;能够运用绘画、手工制作、文字表达等多种形式,展现传统节日的特色,整理巩固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写作文是令学生老师头疼的事情,在三年级写一次小实验的习作中,我们设计了特色作业《我的魔法三色花》 ,由童话故事《三色花》引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白色的月季花,变成一朵神奇的三色花 做好实验记录,和观察日记,把实验经过用视频记录下来,最后写作。最后“童话→科学” 的连接点降低实验难度,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用 “记录卡 + 模板” 帮学生理清思路,让习作有内容可写;从动手到动笔,让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写”,体会 “实验成功→写作有料→表达自信” 的正向循环。 动手实验,用笔撰写,既锻炼观察动手能力又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表达能力。数学学科则构建生活情境问题,运用购物清单、家庭旅行规划等场景设计实践性作业,使抽象概念具象化,校园数学侦探活动让学生测量校园各处长宽高数据,通过实际测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转变学生对数学枯燥刻板印象。

作业形式多样化亦是激发兴趣关键因素,语文学科引入绘本创作、口述故事等表现形式,让学生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完成方式,如古诗文学习不局限于默写背诵,可以尝试诗词接龙、情境表演,诗歌配画等方式展现学习成果。数学学科采用手工制作、实物操作、游戏闯关等方式,设计数学集市作业学生制作售卖物品,实践应用加减乘除、估算技巧真实情境中感受数学魅力。另外作业难度梯度设置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基础部分保证全员达成学习目标,提升部分则为能力突出学生提供挑战空间,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保持持续学习动力。

二、课堂知识延伸,思维能力培养

课堂知识延伸作为万以内加减法学习关键环节,应立足于拓展计算思路突破算法局限,构建灵活运算体系,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此时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尤为重要。万以内加减法教学不应局限于机械演算而需着眼于培养算法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进位退位本质掌握多元计算策略,通过设计阶梯式难度问题引导学生从简单整百整十加减法入手,逐步过渡至复杂情境培养算法迁移能力。重视口算心算训练,引导学生借助凑整、补偿等策略提高计算效率,减轻认知负担,结合生活实际情境设计购物找零、旅行距离等应用问题,使抽象计算具体化增强学习实用性认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计算规律形成灵活思考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减法教学案例应当通过社区建设师情境任务展开,学生扮演建设师角色完成学校周边的社区规划任务。先呈现到各处建筑距离示意图,平安驾校到医院 385 米,到春城学校 624 米,到万人小区 752 米,让学生计算各建筑间距离如医院到学校的距离,需用624 减385 涉及退位减法,学校到万人小区的距离需用752 减624,也需借位思考。随后引入经费预算环节,学校建设预算 8756 元,实际花费 7889 元,剩余资金通过借位减法计算,学校喷泉造价 2875 元雕塑造价 4328 元,总花费通过进位加法求解。任务升级阶段呈现汉城社区居民出行线路图,居民从住所到商场再到影院最后回家需计算全程距离,引导学生分解复杂问题合理运用加减法混合运算。整个任务设计充分融合空间关系理解与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在完成建设规划过程中自然应用万以内加减法知识,感受数学实用价值,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比较不同解题策略交流计算心得,促进算法思维发展实现从课堂到生活无缝衔接。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家校资源整合,创新素养提升

家校资源整合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尤其对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富含人文关怀文本而言,通过家庭环境参与爱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公益实践课,旨在让微小善意汇聚成点亮孩子们前进途中的光芒。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发展关键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理解需与现实生活建立连接方能产生共鸣,《卖火柴的小女孩》蕴含温暖与关爱主题,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家庭亲情资源,引导学生与父母共读文本交流阅读感受,在亲子互动中感悟爱与温暖价值。学校引导家长参与课外阅读指导推荐安徒生其他童话作品,形成主题阅读链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学校则应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形成良好阅读氛围,使家校协同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重要支撑。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校组织了《爱心义卖校园集市》活动,学生们纷纷捐献出自己的玩具,零食,文具,书本等,同学们还成立了义卖工作小组,设置专门的收银员、宣传员等岗位,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一件件爱心物品的顺利售出,代表着爱心与奉献正在传承延续。孩子们在小集市中,体验到买和卖、付出与收获的快乐,感受到公益实践的幸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践中,暖心行动项目堪称家校资源整合典范案例。该项目分为三个环节:课堂导入环节设计温暖回忆活动,学生提前采访父母记录家庭温馨时刻,课上分享家人关爱故事建立情感连接,深度阅读环节引导学生与父母共读文本完成情感日记,记录阅读过程中触动心灵瞬间,父母写下阅读感悟形成亲子阅读对话。主题实践环节组织寒冬送暖活动,学生在家长陪伴下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环卫工人送上自制暖心礼物,写下祝福卡片将文本人文关怀转化为实际行动。项目结束后举办暖心故事会学生讲述参与过程中感人瞬间,家长分享陪伴体会,教师引导总结人文关怀意义。整个项目贯穿课内外融合家庭教育与社区实践,学生在多维体验中深刻理解文本主题培养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充分体现家校资源整合对创新素养培养独特价值。

结论: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学特色作业设计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养提升为目标构建多元化作业体系,通过情境化设计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知识延伸培养思维能力,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创新素养形成科学合理作业生态。特色作业设计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评价机制建设加强学科间融合,完善反馈调整机制推动特色作业实践深入开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方瑛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特色作业设计新思考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9).

[2] 郭小丽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特色创新设计研究 [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3:79-81.

[3] 陈沁 .”双减”背景下小学特色数学作业设计分析 [J]. 文理导航 ,2022(30):7-9.

2023 年“西昌市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语数作业设计”;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XC202324),项目类别:普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