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时成存

海伦市就业服务中心 黑龙江省海伦 152300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数据规模、服务需求、技术手段等方面面临全新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创新发展的机遇。本文从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档案工作的核心职能,提出通过扩大数据积累、优化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质量、强化人员能力等路径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为档案事业适应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创新发展;资源建设;服务质量;人员素质

引言: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记录载体,其管理方式始终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档案管理从传统的纸质文档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海量数据的产生、存储和利用模式的转变,对档案工作的社会价值定位、资源建设策略、服务供给方式以及专业人员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在数据洪流中把握档案管理的本质特征,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管理体系,成为档案学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其创新发展路径,旨在推动档案工作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功能升级与价值重构。

一、大数据时代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对档案社会角色的挑战

档案的社会功能正经历从历史记录向决策支持的转变。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不再仅是历史事件的静态见证,而是成为社会治理、商业决策、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动态数据资源。这种角色转变要求档案管理突破传统“保存—利用”的单向模式,转向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实时服务供给。然而,档案机构在数据关联性整合、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其社会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同时,数据隐私保护与开放共享的矛盾日益凸显,档案管理部门需在数据安全与社会需求间寻求平衡点,这对传统档案管理的伦理框架提出了新的考验。

(二)对档案资源建设的挑战

海量数据的产生使档案资源的采集边界面临重新界定。传统档案资源建设以“文件形成者”和“行政隶属关系”为核心依据,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来源呈现多主体、跨领域、碎片化特征。社交媒体记录、物联网传感器数据、云计算平台日志等新型数据形态的涌现,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建立动态化的资源筛选机制。此外,数据格式的多样性与技术标准的快速迭代,导致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面临兼容性风险。如何在保证原始数据真实性的同时,实现异构数据的标准化整合,成为资源建设的核心技术难题。

(三)对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挑战

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与利用场景的复杂化,对档案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大数据时代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检索已有档案,而是期待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方式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科研机构需要跨部门档案数据的交叉分析,企业用户希望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市场预测,这些需求倒逼档案管理系统突破传统的检索功能,构建智能分析工具与知识服务平台。然而,现有档案系统的功能架构与技术支撑难以满足实时交互、多维度分析等需求,导致服务响应效率与用户预期存在差距。

(四)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挑战

档案管理专业化与技术复合化趋势对从业人员能力提出双重要求。除传统档案学理论知识外,工作人员需掌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工具,具备数据治理、隐私保护、系统运维等综合技能。然而,现有档案队伍在技术认知深度与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部分人员对新兴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导致新技术应用与业务需求之间形成断层。此外,档案管理岗位的专业性与新兴技术岗位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人才结构的失衡。

二、积极迎接挑战,寻求自身发展

(一)快速积累,做大档案大数据

构建全域覆盖的数据采集网络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需建立“全领域、全介质、全周期”的数据捕获机制,将政府公开数据、社会机构数据、个人数字足迹等纳入档案资源体系。通过制定数据分类标准与准入规则,确保数据来源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在数据整合层面,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构建档案大数据平台,利用语义分析技术实现异构数据的语义关联,形成可扩展的档案知识图谱。同时,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自动化校验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步伐

打破部门壁垒与地域限制,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是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的关键。需构建跨层级、跨部门的档案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统一元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在技术层面,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流通的可追溯性,利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共享模式。政策层面需完善数据开放授权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边界与利益分配规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档案数据的二次开发。同时,建立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估体系,将共享效果纳入档案机构的考核指标,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三)突出个性化,全面提高档案服务质量

服务模式的创新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智能服务体系。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语义检索,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建立个性化推荐模型。在服务场景设计上,针对科研、教育、商业等不同领域开发专用分析工具,提供数据可视化、趋势预测、关联挖掘等增值功能。同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网络,线下实体档案馆与线上数字平台形成互补,实体空间侧重深度知识服务,数字平台侧重即时信息获取。服务质量的提升还依赖于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建设,需制定从需求分析到结果交付的全流程服务规范,确保服务响应的及时性与专业性。

(四)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需强化技术能力与业务能力的融合。教育机构应开设大数据管理、数据科学等交叉学科课程,培养既懂档案学理论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职人员需通过持续教育与实践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重点加强数据治理、隐私计算、系统架构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档案机构应建立技术团队与业务团队的协作机制,通过项目制合作促进知识共享与能力互补。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技术应用成果纳入绩效考核,鼓励从业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通过构建“引进—培养—激励”全链条的人才发展体系,逐步实现档案队伍的技术转型与能力升级。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其创新发展需以资源建设为根基,以技术应用为驱动,以服务效能为核心,以人才保障为支撑。通过构建全域化的数据资源体系、智能化的服务供给模式、协同化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档案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数据洪流带来的冲击,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一转型过程需要档案机构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在保持档案本质属性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边界与创新管理范式,最终实现从传统保管者向数据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时代对档案工作的挑战[J]. 陈伯燕.内江科技,2023(03)

[2]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 张程琛;王薪寓.内蒙古电大学刊,2022(06)

[3] 档案大数据系统的构建研究[J]. 尹蕾.信息记录材料,2021(08)

[4]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与优化[J]. 张群.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