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单元课例实践研究
胡新瑞
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引言:“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一、问题提出
单元整理与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片”将“片”整理成“系”,直至最后内化为学生的东西。调查分析目前小数数学课堂现状,发现整理与复习课例是老师们的短板,老师们要么就是束手无策,要么就是照着教材上出示的练习对题讲题,有一点经验的老师会精心挑选一些练习题。但即使如此,在教学中也只是强调了疏通知识点,只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设定的练习题,缺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交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 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这里的单元可以是现行教材中的呈现的自然单元,也可以是教师创造性地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横跨自然单元或者不同学段整合成的某一类知识的大单元。也可以是教材中蕴含相同数学思想的某一类知识的大单元。
通过不同单元课例的研究,学生具有丰富的单元整理的经验,单元整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经历单元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结构的纵向建构和横向沟通,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培养。
三、探寻几种教学策略
1. 借助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
借助思维导图,可实现知识结构化。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以及动手操作,汇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初步实现知识结构化。课中师生共同完善思维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树,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体系化。在单元复习中利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直观思维的形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2. 由“被动做”为“主动思”的教学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单元课例研究,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语:“这道练习题主要考查了这一单元的哪些知识?如果是你出题,你会怎么出题?如何是你设计这一个练习的习题,你会设计哪些方面的习题?”这样的教学策略,就会把教材中的习题以学生的视角呈现在孩子的面前,达到了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3. 由“被动练”为“主动寻”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主地练,让学生有创造性地想。每个单元课例的整理我们一般都会安排 2 个课时左右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构建思维导图。第二课时我们就会发动学生自己去寻练习题,寻自己不会的题,寻有挑战的题。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这节课时呈现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动手测量了立体图形中相关线段的长度,然后进行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要以测量线段的长度为基础。然后学生出示自己寻的好题,让学生试着从线段的角度分析题中的信息,这条信息里究竟藏着哪一条隐蔽的线段?怎样把这条隐蔽的线段的长度计算出来?最后小组学生尝试出好题,并在全班交流展示。比一比哪一组的立体图形中有关线段的信息藏得好?藏得妙?
四、呈现一些单元课例
1. 自然单元的课例
自然单元的课例就是现行教材中呈现的独立单元。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一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以一条线段创造圆,启发学生怎么创造圆?在每次的创造中这条线段分别做了圆的哪一部分?由此你还可以求出圆的什么?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个性化的创造了圆,把这条线段分别作为圆的直径,圆的半径,圆的周长、半圆的周长等等,这样的单元课例设计以“线段与图形”为课堂切入点,这样的整理不仅仅是查漏补缺,而是知识的再生长.
2. 横跨不同学段的大单元课例
如有关数与代数的整理复习课例中,一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以一条学生常见的数轴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到他们学过的数,接着交流找到这些数的方法,最后归纳出方法: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都要先找到他们的单位,然后再找到每个数所含单位的个数。这就建立了这些数之间的联系,辨析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一条数轴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3. 某一类知识易错题的单元课例
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学生经常对这些题容易混淆:一是一个长方形切分成两部分,周长和面积有何变化?二是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切分成两部分,表面积和体积有何变化?基于以上学生错题的情况分析,一位老师呈现了《图形与几何》的单元课例。在这节课例中,老师由一刀两段到一刀两线,再到一刀两面,在这些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最终在对比辨析中找到了共同的规律。
4. 蕴含相同数学思想的某一类知识的单元课例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在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也尝试着将那些蕴含着相同数学思想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创造性进行数学思想单元课例,于是我们的单元课例便有了“转化单元课例”、“分类单元课例”、“数形结合单元课例”等等,这样,老师们会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再次重组我们的教材,实现了教材的再创造,再造别样的大单元课例。
四、结语
总之,单元课例实践与研究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因此 , 单元整理要概括程度要高,综合性要强,覆盖面要大,还要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开放性、应用性。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获得了单元整理的经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马云鹏 吴正宪)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0 年度一般课题 +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单元课例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1137】的推广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