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
李启迪
身份证号码:372926199705151837
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水泥混凝土凭借其良好的可塑性、高强度及耐久性,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从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到道路桥梁的基础建设,水泥混凝土贯穿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一、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 原材料选择与配比技术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是混凝土质量的保证。水泥最好选择强度等级在 42.5 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或者普通硅酸盐水泥,这样的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较快、强度较高,适用大多数工程建设。粗骨料在施工中,其粒径以及级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粗骨料碎石或者卵石的粒径如果比较大,容易造成混凝土流动性不好;粒径如果比较小,又会导致强度比较低,因而按照构件的大小、钢筋的间距选择合适的粒径。
1.2 混凝土搅拌与运输技术
混凝土的搅拌工艺决定着混凝士的匀质性与强度。强制式搅拌机多用于干硬性和轻骨料混凝土,自落式搅拌机多用在塑性混凝土中,要按照混凝土的性能选择相应的搅拌机。混凝土的搅拌要控制好投料顺序,一般先投料骨料、水泥、掺合料的干拌和加水、外加剂搅拌,总体搅拌时间大于 90s,让其混合均匀。混凝土运输中,应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的同时可以在运输过程中缓慢搅拌,避免混凝土离析。对于长距离运输或者高温条件运输,要做好遮阳和保湿的工作,避免其坍落度减小。
1.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
浇筑方式依据工程结构特点选择。大体积混凝土多采用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控制为 30~50cm ,上层浇筑完成之前,保证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工作,以避免发生冷缝;基础底板等大面积混凝土多采用斜面浇筑的方法,自浇筑层下端逐层向上移动,保证混凝土均匀分布。混凝土振捣是混凝土密实度的重要保证,插入式振捣棒要快插慢拔,以混凝土表面下沉趋势不大、气泡不再冒出、表面泛浆为度,振捣点间距不大于作用半径的1.5 倍,避免漏振、过振现象。
1.4 混凝土养护与拆模技术
养护是影响混凝土强度以及耐久性的重要过程。自然养护方式,对于预制构件,采用蒸汽养护,通过温度和时间控制升温阶段、恒温阶段和降温阶段的温度变化,从而促进混凝土加快硬化。拆模时间应当依据混凝土强度的增加情况而定,侧模可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足够以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的条件下方可拆模;底模的拆模需要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的比例的强度设计。
二、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分析
2.1 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施工作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在于技术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部分施工单位没有建立规范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对施工技术以及技术交底工作不重视,施工人员无法熟悉掌握施工技术要点、质量控制标准和施工方法,从而导致施工工作的随意性较强,不能依照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执行施工。技术管理流程不清晰,各相关单位与部门、各岗位责任模糊不清,一旦出现技术性问题,容易引发互相推脱现象的出现,很难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2.2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施工人员作为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的直接执行者,其技术水平对工程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建筑行业施工队伍人员构成复杂,技术水平差异显著。许多一线施工人员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掌握不足,在施工过程中仅凭经验操作,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对施工技术的高要求。
2.3 原材料与设备管理不善
原材料和设备是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其管理不善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在原材料管理方面,采购环节存在较大问题,部分采购人员为降低成本,忽视材料质量,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不达标的供应商,导致不合格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进入施工现场。
2.4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到位
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当前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存在诸多漏洞。施工过程中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不同工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施工工序混乱,出现重复施工或施工遗漏等问题。隐蔽工程验收不严格是突出问题,由于隐蔽工程完工后难以再次检查,一旦存在质量问题,后期处理难度大、成本高,但部分施工单位对隐蔽工程验收流于形式,验收记录不完整、不真实。
三、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3.1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是提升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核心保障。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且规范的技术管理制度,明确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到竣工验收各阶段的技术管理流程。在施工准备阶段,严格执行施工图纸会审制度,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对图纸进行深入研讨,提前发现设计缺陷与施工难点,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
3.3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与管理
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单位需加大培训投入,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针对新入职人员,开展基础理论与实操培训,内容涵盖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基础知识;对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组织新技术、新工艺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或安排外出参观学习,拓宽其技术视野。
3.4 强化原材料与设备管理
严格把控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在原材料管理上,建立供应商评估与考核机制,从生产规模、质量控制体系、信誉评价等多维度筛选优质供应商,与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合格骨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材料进场检验,配备专业检测设备与人员,对水泥强度、骨料含泥量、外加剂性能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不合格材料坚决退场,并做好记录与追溯。
3.4 优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保障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质量动态管理。在施工工序管理上,制定详细的施工工序计划,明确各工序施工时间、工艺要求与验收标准,加强不同工种之间的沟通协调,通过施工协调会、工序交接单等方式,确保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序有序衔接。
结语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深入剖析管理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从原材料把控到施工工艺规范,从技术管理体系完善到人员素质提升,全方位保障施工质量与效率。这些成果对规范行业施工、提升工程品质意义重大。随着技术创新与管理理念升级,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将迈向智能化、精细化,持续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伟.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J].散装水泥,2022,(02):176-178.
[2] 李玉龙. 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J]. 水电站机电技术,2021,44(0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