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实施分析
沈敏华
苏州市姑苏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其逐渐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功能,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活动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也应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采用该技术,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小学信息科技;实施路径
引言: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实现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智能化、交互式、数据驱动型教学模式转变。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进行人工智能教学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技术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引入更加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智能环境中深化知识理解,拓展信息科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一、构建人工智能教学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新时期,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实际展开教育活动中,为强化教育效果,教师可以积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功能,构建人工智能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1]。这一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师能够有效点燃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美化处理图片”知识点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系统设计智能化任务,引导学生体验图片美化的实际应用,并设定任务情境:“创建校园宣传海报”或“设计个人创意相册”,要求学生运用AI图像处理工具,自主调整图片色彩、裁剪构图、添加滤镜和边框等元素。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AI算法的自动修图过程,并讲解不同处理参数对图片效果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分析学生处理后的图片,并基于图像美观度、色彩搭配合理性和构图完整性提供智能评分报告,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反馈,提高优化能力。在设置探究性任务中,可以调整AI图像处理参数为核心引导学生展开知识探索,分析不同算法对图片效果的影响,使学生在实验探索中深化技术认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最终在人工智能教学情景下,促使学生能够在交互式智能环境中主动参与图片处理任务,形成实践创新思维。
二、创新课堂智能教学模式,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小学信息科技知识具有实践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特点,为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环境[2]。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利用智能教学工具和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与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智能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建设,确保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在“寻找可靠数据源”知识点教学中,为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可以积极借助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搜索推荐系统,引导学生理解数据源的可靠性判定标准,并利用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知识建构。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先利用智能语音助手引导课堂,系统分析学生对数据源概念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学习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进度适应学生认知发展。随后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智能搜索引擎查找全国各地天气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信息过滤技术识别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并引导学生运用智能数据分析工具,对不同数据来源的权威性、时效性和准确性进行对比,系统归纳出可靠数据源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中,可实现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人工智能深度嵌入信息科技课堂,实现提升学生数据素养的目标。
三、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智能学习维度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将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课堂,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依据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要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内容,确保活动的设计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同时,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拓宽学生智能学习的维度,为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提供有力的实施路径。
例如,在“编码也能动起来”知识点教学中,为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以“虚拟机器人路径规划”为核心,引导学生运用编码控制机器人运动,理解编码在动作描述与执行中的作用,在智能教学平台上展示一组机器人移动视频,并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工具,提取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关键数据,使学生直观理解编码如何指令机器完成特定动作。设定挑战任务时,要求学生在虚拟机器人环境中输入指令,使机器人沿指定路径完成“推箱子”模拟任务。教师则可提供智能编码反馈系统,使学生在输入指令后立即看到机器人的实际行动,并结合路径可视化工具,分析指令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教师在任务推进阶段,要求学生基于已有编码方案优化路径设计,使机器人在最少指令数量下完成任务。而在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智能实践环境中主动探索编码的优化策略,不仅掌握编码控制的基本方法,还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使智能学习维度得以拓展,信息科技素养全面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应用中,教师可以构建人工智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积极创新智能教学模式,利用智能分析工具精准调控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下,可拓展学生的智能学习维度,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信息科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对于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丽芹.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 少男少女,2024,8(30):80-82.
[2] 赵光清.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教学路径探索[J]. E动时尚,2024(2):160-162.
[3] 庄成.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教师博览,2024(3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