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彝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探究

作者

何永辉

云南省文山市东山彝族乡人民政府 663099

【摘要】本文以基层彝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彝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在产业振兴、人才回流、乡风文明、品牌建设和城乡互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传承和保护了彝族传统文化,还通过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人才回流,提升了农村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彝家农村;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推动作用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基层彝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层彝家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彝族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现代文化创意元素,涵盖民族手工艺、民俗表演、特色节庆、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本文从文化引领、文化赋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融合五个维度,系统分析基层彝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一、文化引领推动产业振兴

彝族文化产业立足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多元化创新发展路径焕发新活力。传统织锦、刺绣等手工艺在传承工艺技法精髓的同时,注入现代设计美学理念,推出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文创产品系列[1]。独具魅力的民俗表演和节庆庆典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度感受彝族文化底蕴。彝绣工坊、民族服饰设计中心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文化产业技术人才。农业领域深度融入彝族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充分展现彝族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文化产业园区聚集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演艺娱乐等文化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文创市集、文化展演、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定期开展,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彝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商业模式深度融合,衍生发展文创零售、文化娱乐、创意设计等新业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文化赋能带动人才回流

彝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就业空间,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创新。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机制,为回乡人才提供创业孵化基地、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服务。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组织文化产业创业培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艺传承人才、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各类专业人才。建立文化人才工作室、非遗传承基地,支持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培育乡村文化能人,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建立文化人才服务平台,为文化人才提供交流展示、项目孵化、创业指导等服务。

三、文化传承助力乡风文明

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古朴的传统美德、家规家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活力。文化下乡活动定期组织村民开展传统礼仪学习、民俗体验,让乡村文明建设深入人心[2]。文化广场每周举办民族歌舞展演,文化活动中心常年组织民俗文化讲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民族文化节以歌舞表演、服饰展示、美食品鉴等丰富形式展现彝族文化魅力,民俗文化展通过实物展陈、情景还原、互动体验增进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短视频平台开设彝族文化专栏,运用新媒体手段讲述动人的乡土故事。乡村文化理事会定期研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文艺团队常年深入村寨采风创作,志愿者队伍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传统节庆仪式在保持原有文化内涵基础上融入新时代元素,村规民约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指导村民日常生活,乡村道德讲堂传播文明新风尚。

四、文化融合促进城乡互动

城市专业文艺院团与乡村民间艺术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结对子形式开展常态化交流演出。城市艺术家定期深入农村采风创作,农村文艺骨干走进城市剧场展演,促进城乡文化双向互动。城市高校、文化馆选派专业教师赴农村开展艺术培训,农村文化人才到城市参加技能提升研修班,文化人才交流培训项目提升了乡村文化队伍整体水平。城市文创企业与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深度对接,邀请民间艺人参与产品设计开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结束语】

基层彝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是多方位、深层次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模式,深化文化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彝家农村实现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房鑫.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山州彝家新寨全民健身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3.

[2]杨长友.凉山彝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