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梁喜庆
青岛建科园不动产房地产资产估价测绘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100
引言
测绘工程测量作为各类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成果质量与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各环节紧密相关。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兴起,为测绘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借助高精度传感器,无人机能够高效采集地表三维数据信息。这项技术不仅为测绘工程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基本原理
无人机航拍技术依托航空摄影测量原理,通过多视角影像的重叠分析来尝试实现三维空间信息的还原。大致的工作逻辑为: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的航线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影像采集,借助影像中同名点的像素坐标变化(视差),配合摄影测量方程,对地面点三维坐标进行推算。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空中三角测量:通过对影像控制点的识别与比对,尝试求解无人机拍摄时的姿态参数(位置、角度)及内外方位元素,进而构建统一的坐标体系;
密集匹配:运用 SfM(运动恢复结构)算法,对大量影像进行像素级的匹配处理,以此生成规模可达数百万乃至上亿的三维点集(点云);
模型构建:将点云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正射影像(DOM),最终形成地形图或三维模型成果。
2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2.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在传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中,人工逐点测量的方式存在效率方面的提升空间。无人机航拍技术采用“低空飞行 + 密集建模”的工作模式,在大面积测绘任务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
技术流程:
实际作业时,每平方公里只需布设 3-5 个控制点,这些控制点为后期成果精度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无人机依据航向重叠率 70% 、旁向重叠率 60% 的航线规划参数,能够自动化完成影像数据采集;
采集数据经过处理后生成 DOM 及等高线图,再结合内业编辑与外业调绘工作,最终形成测绘成果。
工程案例:在某10 平方公里工业园区1:1000 地形图测绘项目中,使用续航50 分钟的固定翼无人机,分5 个架次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后续数据处理耗时3 天,成果平面精度达到 ±0.1m ,高程精度达到 ±0.05m 。与原计划采用传统方法需耗时20 天相比,项目工期有了较为显著的缩减。
2.2 工程施工测量
在工程建设场景中,无人机航拍技术凭借其数据获取优势,在施工放样、土方计算及进度管理等环节展现出一定应用潜力:
场地平整与土方量计算:
借助无人机定期采集施工区域影像,构建不同阶段的DSM 模型。经软件分析两期模型体积差异,可实现填方、挖方量的有效测算。实践数据显示,某高速公路标段采用无人机周度监测方案,土方量计算误差控制在较低水平,相比传统方格网法,在数据完整性方面有所改善。
施工放样辅助:
将 CAD 设计坐标与无人机 DOM 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形成现状与设计对比可视化成果,为现场放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山区隧道洞口施工案例中,利用无人机影像数据辅助轴线定位,测量精度基本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施工进度监控:
无人机周期性采集的影像资料可转化为延时视频,以直观形式呈现工程建设进程。某大型水电站项目通过月度无人机巡检,能够及时发现工程进度中的关键节点问题,为施工调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3 变形监测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建筑物、边坡、尾矿库等变形监测中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实现较大范围的动态追踪:
技术方法:
通常可通过“固定航线 + 定期复测”的方式,获取监测区域不同时期的点云数据;
借助点云配准技术,分析不同时期数据的差异,进而得到变形量分布情况对于变形量超出既定阈值(如 ±5mm/ 月)的区域,可考虑发出预警提示。
应用案例:在某露天矿边坡监测实践中,运用无人机LiDAR 系统每月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数据发现,东部边坡存在约 5-8mm/ 月的沉降现象。结合地质条件综合研判后,适时采取了锚索加固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滑坡风险。相较于传统全站仪监测仅能针对少量点位进行测量,无人机航拍监测在覆盖范围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4 三维建模与实景重现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积极作用,其生成的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能够为工程设计、文物保护、应急救灾等工作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持:
建筑信息模型(BIM)融合:
无人机三维模型与 BIM 模型的叠加分析,有助于对设计与实际状况进行比对核查。在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通过该技术发现幕墙安装与设计图纸存在一定偏差,经测量偏差值达到 15cm ,基于此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有效降低了后续潜在的返工风险。
文物数字化保护:
借助无人机对古建筑开展非接触式扫描,能够构建出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在某明代古桥修复项目里,利用无人机拍摄的 1.2 亿像素影像生成模型,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桥体浮雕细节,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参考。
应急测绘:
当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后,无人机可迅速抵达灾区进行影像采集,并生成三维模型辅助开展灾情评估与救援路线规划。2023 年某地区发生山洪灾害,无人机在 2 小时内完成了 5 平方公里灾区的测绘工作,为救援指挥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地形信息。
3 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空域管理挑战:无人机执行测绘任务时,空域申请流程涉及多部门协调,在城市核心区域等管控严格地区,审批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测绘项目的快速响应效率。
优化方向探讨:可尝试探索 “政府统筹、企业配合” 的空域协调新模式,为测绘用途无人机设置便捷审批通道;此外,符合特定标准(如起飞重量低于250g )的微型无人机,在部分地区已实现简化审批,具有推广价值。
数据处理负荷:在较大面积测绘作业中,如 100 平方公里范围产生的影像数据量常超 500GB,采用传统单机处理方式耗时较长,一般需 3 - 5 天,存在效率提升空间。
技术改进建议:云计算技术(如 AWS、阿里云平台)的分布式处理能力,可显著缩短数据处理周期至 12 小时以内;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数据处理流程,自动识别并筛除重复无效影像,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测量精度波动:无人机测绘作业易受环境因素(如气象条件导致的成像质量下降)和设备自身稳定性(如传感器参数偏移)影响,导致测量精度存在一定波动,极端情况下误差可能超过 0.5m⨀ 。
质量控制措施:构建 “气象监测 - 设备校准 - 成果校验” 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通过飞行前精密校准 GNSS 模块、飞行后抽取 20% 区域进行实地验证等方式,有助于提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结束语
无人机航拍技术凭借其高效、灵活、成本可控等特点,在测绘工程测量领域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于地形图测绘、工程监测、三维建模等应用场景下体现出可观价值。现阶段,该技术在空域管理、数据处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过随着人工智能、5G 通信以及多传感器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在行业标准不断健全完善的趋势下,无人机测绘有望朝着自动化、高精度、多维度的方向稳步发展。在未来的测绘工作中,探索无人机技术与传统测量手段的协同应用路径,为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测绘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连浩 .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1(4):239-240.
[2] 王林 .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J]. 工程与建设 ,2023,37(6):1694-1696.
[3] 陈银福 . 无人机航摄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 [J]. 信息系统工程 ,2023(9):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