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联觉能力用于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作者

庞晓媛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心学校,518115

摘要: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促进联觉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提高低段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低段音乐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学习,全面增强学生对低段音乐的学习理解能力。本文从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入手,针对奥尔夫教学法中联觉能力的应用进行了深度探究,提出了音乐教学改革的建议,旨在促进音乐教学活动全面创新。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联觉能力;小学音乐;低段

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实践应用,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深度学习,全面引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切实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感悟。鉴于此,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从多角度针对联觉能力的应用进行深度探究,促进学生对低段音乐知识进行高效化学习。

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联觉能力的内涵和其对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价值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联觉能力指利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感官联动激发儿童艺术感知与表达的综合认知模式,在教学中强调感官互通,注重将音乐、律动、语言等元素融合,触发通感体验,同时关注整体性学习,认为应以身体动作、乐器演奏等具身化活动深化音乐理解。联觉能力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打破单一感官界限,促进儿童审美与认知发展的协同统一。

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注重借助综合性艺术活动激发儿童的音乐潜能,其中联觉能力的培养对小学低段学生的音乐认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具体分析,联觉属于多感官协同的感知方式,教师合理应用联觉开展低段音乐教学活动,能帮助儿童将听觉与视觉、动觉等感官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深化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在节奏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形谱将抽象的音符时值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同时引导学生以肢体动作表现节奏型,形成视听动觉的统合,有效降低认知难度,促进学生对音乐内在结构的直觉把握。在旋律感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色彩与线条表现音高走向,帮助学生建立音程关系的空间表征,形成跨模态联觉指导,使儿童以更立体的方式理解旋律的起伏变化。

二、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联觉能力用于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策略

(一)在课前准备环节实施联觉能力规划

基于奥尔夫教学法中联觉能力的实践应用,教师在课前需对联觉教学进行系统性设计,确保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2]。一方面,教师应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核心要素,细化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方面的内容,并明确这些要素如何借助视觉、动觉或触觉等感官通道进行多模态表征。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联觉媒介,比如可以选择色彩、肢体动作或空间方位等素材,实施有效的音乐教学指导,确保感官刺激与音乐要素之间建立自然且科学的关联。

例如,在花城版小学音乐《律动 勇敢的鄂伦春》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需先深入挖掘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在正是上课前,播放音乐伴奏,学生跟着老师做起码的动作,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具体可设计三个递进环节:先播放歌曲伴奏,教师示范骑马扬鞭的复合动作——双手握缰上下摆动表现八分音符稳定律动,配合跺脚动作突出后十六节奏的轻盈感。随后分发桦树皮节奏板,指导学生用左手匀速拍击板面(每拍一次),右手快速刮擦树皮纹路(每拍后半拍两个动作),借助触觉强化节奏型认知。最后引入鹿哨乐器,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吹奏长音模拟马鸣(保持稳定拍),另一组用木制响板敲击“哒哒哒”节奏型,在听觉对比中建立节奏框架。所有教具选用均采用原木色系,避免分散注意力。此环节约5分钟,借助“全身参与-局部强化-听觉反馈”的梯度设计,使学生在正式学唱前已建立肌肉记忆,为后续旋律学习奠定节奏基础。

(二)课堂开展视触听联觉情境创设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精心构建的联觉情境,促进学生的多感官协同参与,使其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音乐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或实物教具,将音乐要素转化为视觉或动觉信号,尝试利用动态图形呈现旋律的起伏变化,或使用空间位移表现乐句的结构关系。在节奏训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听觉接收的节奏模式转化为肢体律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身体动作具身化。同时,教师需注意联觉刺激的适度性,避免因感官信息过载导致认知混淆,而应循序渐进地强化音乐与联觉表征之间的稳定关联[3]。

例如,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针对花城版小学音乐《演唱 瑶家儿童爱唱歌》一课,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视触听联觉情境创设教学措施,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能力。一方面,教师可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瑶族音乐文化场景,利用多媒体展示瑶族的风土人情,如吊脚楼、长鼓舞等,同时播放歌曲,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服饰银饰的摆动与音乐节奏的契合,实现视听的初步联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身体律动,手持彩绸示范,并让学生用红色丝巾模拟旋律的起伏,将视觉与动觉、听觉紧密结合。在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用钢片琴演奏前奏,同时展示瑶绣纹样图谱,引导学生用手指临空描摹,哼唱对应乐句,实现图形与音乐的通感转化,形成视听触的多感官联动。学唱衬词时,教师敲击铜鼓,带领学生用脚尖轻点地面感受节奏,借助触觉强化记忆。副歌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摇动串铃模拟溪流声,用蓝色纱巾波动表现“云飘过”,并鼓励学生将纱巾覆盖在“山脉轮廓图”上,形成声景交融的立体效果。这样教师构建联觉教学体系,就能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瑶族音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多感官的体验中自然内化瑶族音乐文化,提升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

(三)课后实施多维联觉巩固训练指导

课后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开发联觉训练,确保能强化学生课堂所学,并促进音乐感知能力的长期发展。教师可设计结构化的联觉练习,要求学生将听辨的音乐片段以绘画或肢体语言再现,从而巩固听觉与视觉、动觉之间的神经联结。此外,教师可布置探索性任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音乐与其他感官现象的关联,如自然声音的音色与色彩、运动节奏的相似性等,以拓展其联觉思维的广度。在反馈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联觉倾向调整训练方式,避免标准化评价对创造性联觉的抑制。如此,教师合理化实施联觉训练,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运用联觉思维探索音乐世界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探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探索奥尔夫教学法中联觉能力的实践应用,能优化低段音乐教学指导效果,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深度探究,全面增强学生音乐学习体验和感悟,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刻认识。因此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促进联觉能力的多元应用,构建全新教学指导体系,指导学生对音乐知识深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郜筱曼.浅谈奥尔夫教学法的节奏训练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15):124-125.

[2]林倩娴.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运用实践[J].北方音乐,2020,(12):208-209.

[3]龚丽.浅析“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