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张然
身份证号码:11010219861112232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景观绿化工程已从单纯观赏功能向生态服务、城市韧性等多元价值转变。当前行业对技术管理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尤其在复杂工况下的技术集成应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一、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是保障工程全周期质量的核心枢纽。从质量管控维度看,它通过规范植物选种、土壤改良、种植工艺等技术标准,确保苗木成活率与景观效果的一致性,避免因技术疏漏导致植物枯萎、景观布局失衡等问题,如在盐碱地绿化中,精准的土壤改良技术可使苗木成活率提升 40% 以上。在成本控制层面,科学的技术管理能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理规划土方平衡、苗木搭配方案,减少材料浪费与返工损耗。技术管理还是生态效益落地的关键,通过引入滴灌系统、有机肥料等生态技术,既能降低养护能耗,又能减少化学药剂对土壤的污染,实现景观功能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正朝着多个前沿方向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显著,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园林植物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像智能灌溉系统可依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既节水又保障植物健康,极大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准度。生态化理念贯穿始终,优先选用本土植物构建多样生态系统,积极采用雨水收集、土壤改良等措施,促进资源循环,契合可持续发展需求。人性化与艺术性融合,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景观,兼顾不同人群需求,为大众营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
二、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的常见问题
2.1 施工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是影响园林景观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园林绿化项目施工人员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相关培训教育不到位,特别是园林植物的生长特征、土壤养护、施肥等知识缺少了解,进而影响园林景观绿化施工及验收效果,例如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对铺砖、水泥砖等景观铺装在基层处理方面考虑不到位,例如在基层压实或铺设碎石垫层的质量要求等方面做得不到位,从而致使建成不久的园路出现了大面积的下沉开裂;对新养殖技术的应用,例如垂直绿化及屋顶花园,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考虑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某商业综合体屋顶绿化由于对植物配置基质不符合种植要求导致防水层出现渗漏现象,进行维修造成的费用超预算三倍有余。
2.2 施工过程管理不规范
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直接表现为技术规程不执行。技术交底工作流于表面,环节管理不协调,造成绿化工程种植工序与管线工程交叉施工,交叉矛盾,上海某园区景观绿化建设中,乔木种植后才开始电缆的埋设铺设,不得不挖断苗木根系的 30% 。建设质量管理缺少对 PH 值、有机质含量等相关技术标准的检测工作,广州某小区的绿化由于土壤盐碱化没能够提前做好土质的改良工作,种植了一年多的棕榈科植物全部死亡。缺失施工记录的情况非常多,施工中的隐蔽工程如铺设在地下的排水管网一旦出现问题就无影像资料可供查验,后期一旦需要维修养护就不容易确定具体位置故障在哪。有些项目为了抢进度赶时间忽视了关键工艺的管控时间,比如混凝土垫层做铺装时其养护期不足 14 天,所以园路的强度可能出问题。
2.3 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
养护技术措施实施不当导致后期养护效果不理想。浇水没有遵循科学规律,不分植物种类均水浇灌,西安某广场草地因常年浇灌而导致草根部缺氧而大面成斑秃。对植物的修剪违背规律,对紫薇进行修剪短截而非其花期后的轻短截,导致次年花量比前一年少 60% 。对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对土壤的管理没重视,连续几年不进行翻耕和施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某部分面积由于多年不翻耕不施肥导致该处土壤板结,树木的长势与设计要求长势减少 40% 。
三、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3.1 提升施工人员专业素养
开展理论 + 实训+考核的培训模式,培养人员的能力。公司应该制作不同层级员工培训方案,新员工培训要涉及植物认知、基质改良等内容,完成考核后方可取得上岗资格。重点工序例如大树移植、屋顶种植等方面,举办相关技术培训班,聘请园艺、园林等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植物土球的包裹、轻基质配置等技术,北京颐和园古树养护就通过培训使古树的修复施工班组掌握了断根生萌及铺装透气技术,移植古树存活率达到 90% 以上。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技术大比武及观摩学习活动,例如苗木修剪技巧比武活动、优秀项目现场观摩学习交流会,深圳某绿化公司通过每季度开展技能比武擂台赛使绿篱修剪工人的合格率由 65% 提高至 92% 。
3.2 完善施工过程管理体系
要提升过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技术效率,应以技术管理为主线,自始至终实现技术管理流程的系统化。一是完善系统化的技术交底流程,技术层面要由设计单位、项目部技术管理者向施工工人团队层层细化技术措施,明确各个工序的技术指标与施工注意事项,将施工意向具体化。二是加强施工流程管理,推进标准化流程图模式,通过施工的先后顺序安排好土方、市政管线及植物工程的合理施工流程,避开交叉施工带来的影响;同时,要通过制定明确的验收指标保障各项工程质量,自苗木栽植开始,到完成土坡景观铺装的各个施工环节,都要有针对性的技术指标,比如要清晰界定土壤的透气性、苗木的树根舒展度,并要有监督人员控制指标的严格检查措施,以数字的形式反映指标,具体到时间和数据。三是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技术管理,搭建“施工技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对各个阶段的施工数据、技术措施以及质量验收情况开展统一的数据化管理,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可提供工作对接痕迹。
3.3 强化后期养护管理工作
养护管理技术应构建养护管理技术体系,确保长期性和稳定性。形成乔、灌、地被植物养护管理技术的通用标准,依据不同品种植物生长特点确定植物浇水、修剪、追肥的技术规程,防止同类种植群体植物统一护理管理出现养护技术的不当操作。应用生态型养护技术,病虫害防治应用微生物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改良采用生物有机基质进行,杜绝大量农药、化学肥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确保绿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结语
科技支撑应是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的新发展阶段。从先进专业人员培育、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先进技术养护应用研究的成果来看,应当推进“设计-建设-养护”技术标准一致性研究及科技应用平台的研发及基础研究,提高工程技术适应于复杂恶劣环境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竞财.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探讨[J].河北农业,2022,(07):82-83.
[2]马义豪.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探究[J].种子科技,2021,39(0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