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跨学科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作者

李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跨学科为导向的主题单元教学应运而生,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以跨学科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当前教育改革强调学科间的整合与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顺应这一趋势,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合作的能力。跨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拓宽视野,丰富教学手段。

(二)意义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以跨学科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融合

把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相联系,助力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情感和内涵。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确定合适的跨学科教学主题。如以“四季”为主题,融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四季的变化。充分挖掘各学科资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有机融合。比如在讲解自然景观的课文时,可以引入地理学科中关于地形地貌、气候等知识。同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像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难忘的一课》 :当学生对“光复”一词不理解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祖国宝岛台湾”这一历史背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光复”就是“解放”“收复”“回归”之意,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提高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学科渗透:课前让学生听台语歌《爱拼才会赢》,在上课时学生理解“闽南语”一词就更容易,实现了语文与音乐学科的融合。古诗词教学:讲解古诗时引入音乐、绘画等元素,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美。

(二)确定跨学科教学主题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语文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素养要求,确定能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主题。如通过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跨学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结合学生兴趣与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主题。例如以“四季”为主题,学生在生活中能直观感受四季变化,容易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动漫、游戏等元素,设计相关跨学科主题。

挖掘教材潜在联系: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找出各单元、各课文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潜在联系。同时,选取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意义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如结合环保热点,开展“绿色家园”主题教学,融合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并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考虑学科融合的可行性:选择能与多学科自然融合的主题,避免生硬拼凑。比如“传统文化”主题,可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紧密结合,通过诗词赏析、书法绘画、传统音乐欣赏等活动,实现跨学科教学。

例如,以“人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和不同文体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单元学习前让学生用图文并茂形式搜集资料,融合美术和道法学科知识;设计群文阅读培养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性学习板块“奋斗的历程”设置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写心愿等活动,体现跨学科教学思想,涵养学生爱国情怀。以“童眼观世界·笔墨绘生活”为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用图文结合方式记录观察日记,如用彩笔绘画睡莲不同时期图画、用表格记录水培花生生长过程并配简笔画,将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

(三)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1. 立足语言实践,设计跨学科任务群

深入剖析语文教材单元内容,提炼核心主题与语文学习目标,同时关联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制定跨学科学习目标。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如文学与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融合。像“走近鲁迅”单元,以语文学科为主线,融合美术学科进行鲁迅笔下人物插画、生平大事记海报创作;音乐学科可在特定活动中营造氛围;戏剧学科编排课本剧。同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单元中,“如何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如何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等驱动性问题,能引发学生创造性和社会性实践。根据单元主题、目标和驱动性问题,设计系列跨学科学习任务,涵盖阅读、写作、调研、展示等多种形式。如“讲述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项目,融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信息技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安排学生搜集红色文物资料、讲述故事、制作手抄报、开展主题活动等任务。

2. 关注学情,创设单元学习情境

通过测试、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水平。如在教学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前,了解学生对自然科学中地理、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合作等能力,以便设计合适难度的学习任务。例如,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更具挑战性的分析任务。

关注兴趣爱好:通过与学生交流、课堂观察等,知晓他们的兴趣点,将其融入学习情境。若学生对科幻感兴趣,可结合科幻元素设计学习情境。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跨学科教学理念,选择能涵盖多个学科知识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将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学习。比如在学习童话故事时,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

例如,以学生校园生活为基础,考虑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能力,设定阅读和表达训练要素。学习情境创设:单元围绕“触摸自然”编排多篇课文,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走进自然感受美,结合自然之美联想人、事、情。如学习《草原》,可让学生扮演游客感受草原风光和民族情谊。

3. 重构单元学习内容,加强学科间联系

根据单元主题创设“大情境”开展学习活动,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让语文教学更具整体性。围绕单元大主题,将单元的课文学习、园地学习等内容进行组合,构建单元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目标系统,进行比较学习。围绕大情境下的活动项目设计具体的项目活动任务,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达成学习目标。整合评价实现“教 - 学 - 评”一体化:关注“整体教学”“整组作业”“整合评价”,构建“一轴三整四阶”项目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学习和评价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情学段特点确定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单元或课文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设计,编制试卷并分析,设计语文活动的评价量表。

例如,小学语文“世界之初”单元:根据单元主题设置三个大活动项目,包括“走进祖先的生活,感受美好生活”“走进远古时代英雄,讲述他们的故事”“走进生活,讲述美好故事”。围绕单元大主题,以推荐一部动画片为总体要求,对单元内容进行组合,构建学习目标系统。进行整合比较学习,如整合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等板块,交流总结识字和字词句运用方法;以“我的远古之旅”为线索统整关联单元课文,让学生发现文章内在关联进行统整学习。围绕活动项目设计项目学习任务,如在“走进祖先的生活,感受美好生活”任务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多种识字方法。

4. 搭建支架,设计单元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如学习工具、方法指导等,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涉及语文的写作、宣传,美术的设计,音乐的表演等多个学科领域。

例如,以“人生”为主题编排了 3 首古诗和 10 篇不同文体的作品。单元学习前,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搜集资料,融合美术和道法学科知识。设计群文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能力。安排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设置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写心愿卡等活动,涵养学生爱国情怀。挑战体现:大量的阅读和跨学科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情感培养有较高的挑战。

结论:

以跨学科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可以推动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洪艳 . 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下旬 ),2024,(01):92-94.

[2] 刘凯琳 .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4,(03):171-173.

[3] 张移移 . 基于 STEM 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整合路径分析 [J]. 读写算 ,2024(16):41-43.

[4] 李颖.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探微[N]. 科学导报,2024-04-30(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