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构建探讨

作者

刘薇

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构建,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园林绿化工程监管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框架设计,并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通过武汉市的具体案例,展示了该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武汉市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工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园林绿化工程监管模式往往只关注某一阶段,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构建一个覆盖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监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探讨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构建。通过分析其现状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一、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理论基础

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全生命周期理论、生态监管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全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到维护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生态监管理论则关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要求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求,还要兼顾未来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

这些理论为构建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框架设计

构建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框架设计,需要从体系的目标与原则、主要构成要素以及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体系的目标与原则。其目标是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其原则包括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系统性要求监管体系覆盖园林绿化工程的各个阶段,全面性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控和评估,科学性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监管,可操作性则要求体系设计切实可行,便于实施。

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和维护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监管内容和要求。规划阶段需要制定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要注重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施工阶段要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和环保措施,运营阶段要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维护阶段要定期进行养护和修复。

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规划阶段,应制定详细的绿地系统规划,明确绿地的功能分区和生态保护要求;设计阶段,应采用生态设计理念,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施工阶段,应严格执行环保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运营阶段,应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阶段,应定期进行养护和修复,确保园林绿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武汉市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具体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规划阶段,应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绿地的功能分区和生态保护要求,科学划定城市绿线,制定永久性绿地管理规定,确保城市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绿色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此外,还可以结合“智慧园林”平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绿地规划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2]。

设计阶段,积极推广生态设计理念,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借鉴“智慧园林”平台,整合全市包括现状绿地、绿化覆盖、公园绿地、行道树、古树名木、养护地块在内的17类基础数据,形成城市绿化园林的一本明细账。通过“园林一张图”,实现园林数据的全景可视,为城市绿化园林的建设、养护、管理提供准确完整、清晰可见的数据[3]。

施工阶段,应严格执行环保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建立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通过大数据与全视角,使管理层可以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使决策更加合理[4]。

运营阶段,应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借鉴“智慧园林”平台,搭建园林绿化公众服务与互动通道,建立与现有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的双向互通连接。通过“绿色认养”模块,将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面向社会征集养护人,让市民参与到古树的日常管养、保护中来,加强市民对于绿色家园的参与感。

维护阶段,应定期进行养护和修复,确保园林绿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园林绿化日常养护管理网络体系,实现远监控和实时监管。通过养护托底,把每个地块及时纳入管养和监督范围,实现管理和养护的全方位无死角,真正做到绿化养护的精细化管理。

四、武汉市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应用

以武汉市灵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为例,具体展示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应用效果。

灵山矿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19年初,江夏区启动灵山山体生态修复,于2023年4月正式开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灵山开展生态资源本底调查,对灵山修复前后进行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定量评估灵山矿山修复的生态价值提升效果[5][6]。

在规划阶段,武汉市制定了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修复目标和生态保护要求。通过GEP核算,科学评估了修复前后的生态价值,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设计阶段,武汉市采用生态设计理念,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园林一张图”,整合了灵山矿区的现状绿地、绿化覆盖、公园绿地等基础数据,形成城市绿化园林的一本明细账,为修复设计提供了准确完整、清晰可见的数据。

在施工阶段,武汉市严格执行环保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生态环保要求。通过建立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修复工程的质量和环保效果。

在运营阶段,武汉市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智慧园林”平台,搭建园林绿化公众服务与互动通道,建立与现有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的双向互通连接,实现修复后的实时监控和评估。

在维护阶段,武汉市定期进行养护和修复,确保园林绿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园林绿化日常养护管理网络体系,实现远监控和实时监管,确保修复后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维护。

通过以上措施,灵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修复工程为当地生态与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的具体案例分析,说明了构建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监管水平,还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公众参与度,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园林绿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生态监管体系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立,李强. 全生命周期理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 2020, 36(5): 12-16.

[2]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武汉市智慧园林平台建设白皮书[R]. 2023.

[3]刘洋,等. 基于GIS的园林数据整合方法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 2021, 28(3): 45-50.

[4]张磊. 南京市园林绿化工程信息化管理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 2019(6):78-82.

[5]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 灵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监测报告[R]. 2023.

[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态修复研究中心. 灵山矿区生态资源本底调查报告[R]. 2023.

作者简介:姓名:刘薇;性别:女;出生年月:1985.08;籍贯:湖北省黄冈市;民族:汉;

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