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情境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路径探索

作者

王露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中学  162792

引言:现代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教师角色有待转型。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强调真实情境中学习经验构建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后展现出巨大潜力。文章立足初中生物学科特点,聚焦情境化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问题,通过探索教学设计优化、资源整合路径及实践模式创新等方面内容,希望能够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富有时代特色教学体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一、情境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支撑

对于情境化教学需要摒弃传统填鸭式方法,转而强调学习情境中问题解决过程。初中生物学科涉及微观世界、生命现象等抽象概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将难以直观观察现象具象化呈现。虚拟仿真技术可构建微观世界模型,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细胞结构观察过程;增强现实应用程序能将静态教材图片转化为三维动态模型,实现知识形象化;智能互动平台支持实时答题、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课堂互动。教学评价环节引入学习分析技术,通过行为数据追踪,精准识别知识掌握程度,为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提供依据。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为例,情境化设计与信息技术支撑可有机融合。课前,教师通过微信班级群发布显微镜历史发展微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微观世界探秘》短片,引发探究欲望。利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展示显微镜三维模型,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可自由旋转、拆解虚拟显微镜,了解各部件名称与功能。实操环节前借助虚拟显微镜软件进行操作演练,模拟聚焦、调节光线等步骤,熟悉基本操作流程。实际操作时学生依照虚拟演练经验,分组使用实体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通过智能手机连接显微镜数码目镜,将观察图像实时投屏至电子白板,全班共同讨论。课堂练习阶段,学生登录学校数字平台完成交互式测验,系统即时反馈结果并推送针对性练习。课后学生利用虚拟显微镜软件继续探索其他生物材料观察方法,拍摄显微镜使用视频上传至班级云空间,互相评价学习。

二、教学资源整合,数字平台构建

初中生物教学资源整合强调遵循学科特点,系统规划,分类管理构建多层次资源体系。基础性资源如电子课本、习题库满足日常教学需求,拓展性资源如科普文章、前沿研究报告拓宽学习视野。实践性资源如虚拟实验指导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微课程资源围绕关键概念录制短视频,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优质慕课平台内容经筛选后可作为课堂教学补充。生物实验观察资源库收集长周期实验过程记录,突破时间限制,情境化案例集收录与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现象,增强学习趣味性。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资源应用关键环节,云存储技术支撑下实现教材、课件、视频等资源集中管理与共享。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 光合作用为例阐述教学资源整合与数字平台应用。本节内容涉及光合作用原理、影响因素等抽象概念,可整合多元化资源辅助教学。构建专题资源库,包含光合作用原理动画、实验演示视频、植物生长延时摄影记录等多媒体素材,存储于学校云平台,便于师生调用。引入科研机构制作光合色素分离微课,展示专业实验过程,弥补学校实验条件限制。收集整理植物工厂、农业增产技术等应用案例,体现光合作用知识实际价值。建立实验数据库,汇总不同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下光合速率变化数据,供学生分析探究。课前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预习基础知识,观看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微视频,完成在线预习测评。课堂中教师利用增强现实应用展示叶绿体三维模型,学生操作平板电脑观察色素分布、结构特点。探究环节,通过数字模拟实验软件设置不同环境变量,观察光合作用速率变化形成数据图表。小组合作阶段学生登录协作学习空间,共同编辑实验报告实时交流讨论。课后系统根据学习表现智能推送个性化练习,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学校与植物园建立远程合作关系,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连接园艺专家讲座,介绍植物光合作用探究最新进展,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路径优化,融合模式创新

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如细胞呼吸同时涉及生化反应、能量转换原理,可组织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设计主题式教学单元,通过共享数字资源、协同备课平台,实现知识体系完整构建。项目式学习模式引入生物课堂,学生围绕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家庭植物栽培实验等真实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运用信息采集工具记录数据,云存储平台保存过程材料,协作软件完成小组报告,展示成果。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课前学生通过教学平台预习基础知识,观看微课视频,课中开展小组讨论、动手实验。课后利用在线测评系统巩固知识点,形成完整学习闭环。智能评价机制创新成为关键环节,通过学习行为分析技术,收集课堂互动、作业完成、实验操作等多维数据,构建学生学习档案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虚拟实验室与真实实验相结合,对于危险性高或周期长实验项目,先通过虚拟环境预演操作步骤,掌握原理,再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验效率与安全性。创客教育理念融入生物教学,设立校园生物创客空间,配备 3D 打印、编程工具等设备,学生可设计制作生物模型开发生态监测装置,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区资源整合也成为重要路径,与自然博物馆、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连接专家讲座,开展虚拟参观活动,拓展课堂边界。

结论:文章通过探讨教学设计优化、资源整合策略及实践路径创新等方面内容,构建了较为完整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虚拟实验室、增强现实技术等信息化手段能有效支撑情境创设,微课、慕课等资源整合方式能丰富教学内容,跨学科协同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能拓展实践空间。未来应聚焦学科特色教学资源开发,智能化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师资培训机制完善等方面,推动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忠银 . 打破壁垒,信息技术如何重塑初中生物实践活动模式 [N]. 山西科技报 ,2025-05-27(B06).

[2] 陈妙芸 . 初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J]. 新课程研究 ,2025,(11):71-73.

[3] 张桂芹 .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发展 [J]. 读写算 ,2025,(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