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研究

作者

刘谊玺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设计。教育、科技、人才有着天然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国家发展的整体系统。教育优先发展是党之大计,科技自立自强是最本质特征,人才引领驱动是长远发展大计。三者有机统一,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统筹安排。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科技观、人才观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三者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一、教育、科技、人才的价值内涵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竞争激烈程度史无前例,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愈发显著。大变局既带来严峻挑战,也蕴藏着重大机遇。在此时代背景下,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加速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重点人才中心,就需要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进行统筹的一体化改革。全方位、全领域布局科技创新工作,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突出难题,从而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支撑。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里,务必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

(一)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教育繁荣是国家兴盛的基石,教育强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里,有着战略性的引领意义 .是达成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可行办法,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领导人意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随即,国家部署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一些领导人和学者也提出“高等教育强国”想法,相关研究与实践逐步开展起来。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全面布局教育强国建设,正式确立“教育强国”概念,着重加快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我国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夯实发展根基。

(二)科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具有内在的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大国的崛起是以科技创新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同时也是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是大国力量更替和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引领下,全球现代化出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领下,全球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轮的叠加。”[ 肖贵清,唐奎.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10.]近几年,我国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队伍,前沿科技实力越发强劲,引领着行业发展。我们持续发力自主创新,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积极开展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22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快速上升,位居第11名。在量子、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载人航天、万米海试这些关键领域,我国都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在前沿科技、深空、深海、深蓝区域收获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稳稳地站在了科技发展的潮头。

(三)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人才是宝贵的第一资源,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人才工作的培养发展等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要依靠人才支撑引领。我国人才工作的开展始终是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胡文丽.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J].国际问题研究,2022(6):1-7.]确保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遇到一切苦难险阻和机遇挑战中,在深入实施科教新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相互作用下,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和坚固的人才供给支撑。

二、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得到新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创性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海、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新能源技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靠人才和教育。[ 毕文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组织形态创新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战略思路[J].江苏高教,2020(7):71-78.]在分析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就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存在薄弱环节进行分析。

(一)高质量教育供给不足

人才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人才的培育、成长与合理使用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在开展人才工作时,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根本遵循,深入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人才培养经验,精准把握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将人才资源开发置于战略高度,全方位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确保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遇到一切苦难险阻和机遇挑战,在深入实施科教新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相互作用下,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和坚固的人才供给支撑。[ 梁伟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8-27.]

(二)创新生态要素和主体协同机制有待增强

在党中央的统一引领下,我国科技力量持续壮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然而,协同效应尚未完全释放,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以下三点:1. 目前,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 研发费用分摊不清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作存在障碍,创新成果共享机制不完善,这些因素致使联合创新的成效不尽人意。3. 国家对资金、平台、基地等科技资源的调配,在系统性、精准性、实效性上有所欠缺,财政资金的惠及范围和力度有待加强。

(三)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在于,要建设一只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虽然我国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第一。但是我们的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在于:1.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足,我国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2.人才分布不协调,我国人才在高水平人才跨组织、区域流动存在一定难度,区域布局不合理。3.国际人才集聚存在短板,在23年统计截止,我国人才竞争力排到41位,期中“吸引和留住人才”指标指数位居52位。[ 周卫东.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3.]北上广深等城市外籍人才占比低于其他世界的主要国家,中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局面尚未形成。

三、新时代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越发突显,同时大变局也带来了大挑战,也带来了大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重点人才中心需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全方位全领域布局,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受限等一系列的突出问题,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坚强支撑。

(一)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而目前正处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变,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国际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权[ 蔡敬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筑牢国家强盛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23(22):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具体的实际做出了“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长期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回望三次世界工业革命,新科技与新技术层出不穷。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等搭上工业革命快车的资本主义强国,无一不把科技和人才培养当作发展的关键,特别看中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为这些国家输送了大批顶尖科创人才,极大推动了发展。如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蓬勃发展,人才济济、创新活力充沛,给教育、科技和人才成长提供了绝佳环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我们必须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起来,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这是在大国激烈竞争中,提升教育质量、占据科技领先地位、赢得人才竞争主动权的重要策略。

(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其中“教育强国建设是基础,科技强国建设是基石,人才强国建设是关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5.]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着力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科技特别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特别是各行业尖端人才,这三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支柱”。

(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是最可能、最有机会、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涌现,让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处于一个循环互促的动态关系之中。科技的繁荣发展需要来自人才的推动和供给,人才的储备需要来自教育的培养,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科技的反哺和人才的供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国家发展与强盛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肖贵清,唐奎.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10.

[3]胡文丽.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J].国际问题研究,2022(6):1-7.

[4]毕文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组织形态创新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战略思路[J].江苏高教,2020(7):71-78.

[5]梁伟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8-27.

[6]周卫东.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3.

[7]蔡敬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筑牢国家强盛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23(22):1.

[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5.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