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廖兴琴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 6 条又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程设计。

1. 多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备课方式。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教师在准备教授每一节课时,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就需要去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期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搜索快捷性和信息处理便捷性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视野,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电子教案,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效率、质量和艺术。

2. 多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门类,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手段,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使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更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利用各个校园、学习、辅导等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国家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本土教育资源库,学生可以从中查阅、寻找所需的学习素材。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新颖的情景,激趣导思。

心理学理论提出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它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的情况,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激趣导思,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知识。

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建构学习内容,寓教于乐。

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基本功能,并且能综合网络的优点。AI 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各环节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学生自主建构课堂学习内容,带来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激励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评价和反馈信息提供了多种途径。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导入时,利用 CAI 课件把 6 个彩色的长方形,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是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达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学习的评价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采集信息的快捷性与分析数据的高效性,让教师变评价的唯一发言者为组织者、引导者;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的精准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从单一的、单向的学校评价逐步转变为家庭、社区、学校及学生等多方介入,尤其是让学生自由地参与评价,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学生也能收到来自不同对象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N]. 中国教育报,2001.7.27 第 2 版 .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7 月第1 版.

[3] 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第 1 版.

[4] 张喜飞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探究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

[5] 田荣霞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J]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