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背景下电气与智能化工程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

作者

马艺菲

510723199107021041 610000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领域,剖析绿色建筑对该领域的新要求,探讨其发展趋势,包括能源管理智能化、高效节能设备应用、可再生能源融合、智能建筑与人居健康关联等,并从技术创新、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产业协同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推动其契合绿色建筑发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一、引言

当下,绿色建筑成为建筑行业主流趋势,对节能环保、舒适健康要求极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作为建筑关键部分,其发展走向对实现绿色建筑目标至关重要,深入探究相关趋势与策略意义重大。

二、绿色建筑对电气与智能化工程的新要求

(一)能源利用高效化诉求

绿色建筑将降低能耗视为核心目标之一,这就迫切要求电气系统对供配电设计进行深度优化。通过合理规划线路布局,选用低电阻导线,最大程度减少线路传输过程中的电能损耗;精准选型高效节能的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使其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确保电力供应能够与建筑实际负荷需求紧密匹配,杜绝能源的无端浪费,以最为经济高效的电能投入保障建筑各项功能的顺畅运转,切实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设备智能管控需求

为实现对建筑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精准监测与调控,智能化工程必须构建一套完备且高效的楼宇自控系统。借助各类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对暖通空调、给排水、照明等设备实施远程监控与自动化管理,能够依据室内外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人员活动情况等,自动且智能地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在确保室内环境舒适度达标的前提下,巧妙降低设备能耗,显著提升运维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

(三)可再生能源融合渴望

充分挖掘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绿色建筑的鲜明特色与必然要求,而电气系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需要精心设计适配的光伏发电系统,巧妙安装于建筑屋顶、外立面等适宜位置,以及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因地制宜地将绿色电力平稳接入建筑电网,逐步提高建筑自身能源自给率;同时,运用先进的储能技术与智能控制策略,妥善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确保电力供应的持续稳定。

(四)室内环境优化导向

借助智能化手段全力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关注居住者健康理念的直接体现。通过部署高精度的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仪、光照传感器等,全方位实时监测室内环境参数,进而联动空调新风系统、照明系统进行智能调节。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需求以及人员的实时感受,精准营造恒湿、恒温、恒氧、恒净的 “四恒” 室内环境,为居住者与使用者提供宜人的室内微气候。

三、绿色建筑背景下电气与智能化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能源管理智能化升级

1.智能微电网构建:深度整合分布式能源发电装置、储能设备以及建筑用电负荷,构建起智能微电网系统。运用前沿的电力电子技术与智能控制算法,实现电能在电网中的双向自由流动以及优化调度。例如,依据电价的峰谷时段差异、可再生能源的实时发电情况,智能地分配建筑内部用电,巧妙降低用电成本,同时显著提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与灵活性,确保建筑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

2.能源大数据分析:广泛采集建筑能耗数据,借助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进行深度剖析,精准锁定高耗能环节,为节能改造提供极具针对性的决策依据。通过长期、海量的数据积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精准预测建筑能源需求,提前优化能源配置,真正实现能源管理的前瞻性与精细化,使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攀升。

(二)高效节能设备广泛应用

1.LED 照明智能化:LED 灯具成照明主流,结合智能调光、场景切换、人体感应技术,依空间使用自动调节亮度、色温,节能且提升照明体验。

2.高效电气设备普及:新型高效变压器、节能电动机渐普及,空载损耗低、效率高,依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推广,从源头降电气系统能耗。

(三)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深度融合

1.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拓展:BIPV 融合光伏组件与建筑围护结构,屋顶、幕墙发电,节能且美化外观,随技术进步,应用有望爆发式增长。

2.风光储互补系统成熟:考虑能源间歇性,搭配储能电池组,智能协调运行,为偏远地区绿色建筑供可靠电力,拓展应用边界。

(四)智能建筑与人居健康深度关联

1.室内环境品质智能调控:多传感器融合监测室内污染物等,联动新风净化、空调系统精准调控,实时反馈,打造健康室内环境。

2.智能家居助力健康生活:智能家居集成健康监测功能,与家居设备联动,依身体状态调节环境,拓展至健康关怀。

四、应对策略

(一)技术创新驱动

1.加大研发投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专项基金,攻坚智能电网、新能源接入等关键技术,研发高性能部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促进技术融合:鼓励跨学科融合,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技术,拓展系统功能,满足绿色建筑复杂需求。

(二)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1.接轨国际标准:跟踪国际动态,结合国情吸收转化,接轨能耗、设备能效等指标,提升国内标准先进性,增强国际竞争力。

2.细化本土标准:针对不同气候、建筑类型,制定详细地方、行业规范,明确光伏安装、智能系统选型细则,保障技术落地。

(三)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1.高校专业优化:高校相关专业融入绿色建筑理念,增新能源、智能电网等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2.在职培训提升:行业协会、企业定期培训,邀专家讲学、分享案例,开展竞赛、演练,提升从业人员素养与实操能力。

(六)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1.上下游联动:电气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建筑开发商协同,从规划设计开始合作,定制产品、优化方案,打造标杆项目。

2.跨行业协作:鼓励建筑与能源、信息技术行业跨界合作,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研发智能软件,拓展发展空间。

五、面临挑战及应对

(一)初始投资成本高

问题:高效节能设备、智能系统采购安装成本高,增加建筑初始投资,制约绿色建筑推广。

应对:政府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展示长期效益,引导开发商着眼长远。

(二)技术集成难度大

问题:电气、智能化系统繁杂,产品兼容性差,接口与通信协议不一致,系统联动故障频发。

应对:推动标准化接口、通用通信协议制定推广,鼓励企业开放 API,建立集成测试认证机制。

(三)运维管理复杂

问题:系统复杂,运维人员需复合型知识技能,当前运维模式滞后,数据不准、故障难排查。

应对:培养专业运维团队,引入智能运维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预警故障,建立运维知识库优化流程。

六、结论

绿色建筑浪潮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机遇与挑战并存。顺应发展趋势,借技术、标准、人才、产业之力可突破困境,为绿色建筑注入动力,实现建筑与人居环境和谐共生,开启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刘佳亮.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研究[J]. 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4(6):26-28,44.

[2] 张双红,叶春辉,张贺丽. 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与探索[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7):1900.

[3] 邵学艺,李磊. 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工程技术研究,2018(7):228-229. DOI:10.3969/j.issn.1671-3818.2018.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