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历史源流与象征意义

作者

孙丽莎 臧亚萍

泰山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271000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泰山石敢当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课题编号JCHWH2024043)

摘要:本文系统考察了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当代价值。研究表明,这一源自上古灵石崇拜的文化现象,历经西汉文献记载、唐宋实物印证、明清信仰体系化的发展过程,形成了“镇邪禳灾-精神象征-文化标识”的三重演进脉络。其核心精神体现为:以《急就章》《史记》等典籍记载为基石的勇气力量,以《泰山志》《岱览》等方志文献为载体的坚韧品格,以及以《闽杂记》《池北偶谈》等笔记呈现的集体意识。当代通过非遗保护、教育融合和数字创新等方式,使这一传统文化在保持“镇守四方”原始功能的同时,升华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研究为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典型范例。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文化象征;精神内涵;现代传承

引言

泰山石敢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立足于历史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法,重点考察三个关键维度:首先,通过梳理《风俗通义》《急就章》等古籍文献与考古发现,厘清石敢当文化从原始信仰到民俗体系的发展轨迹;其次,基于《泰山志》《南村辍耕录》等历史典籍,系统阐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体系;最后,结合当代非遗保护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识,更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一、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历史源流考辨

(一)文化渊源考

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古享有“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尚书·舜典》)的崇高地位,其灵石崇拜传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明确记载:“石敢当者,勇士之名也,立石为祀”,揭示了这一文化符号的双重属性:既保留了原始自然崇拜的遗存,又融入了英雄崇拜的人文内涵。

(二)历史发展阶段

该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颜师古注疏“敢当”为“所当无敌”,表明其镇邪功能在西汉已具雏形。重要考古发现佐证了这一脉络:福建莆田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770年)石敢当石刻(现藏莆田市博物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遗存,其铭文形制印证了《酉阳杂俎》所载“石敢当,镇百鬼”的民俗功能。

宋金时期,随着泰山信仰体系的完善,石敢当文化完成了从民间俗信到系统信仰的转型。至明清时期,不仅出现了《泰山道里记》《岱览》等文献的系统记载,更形成了“刻石必用泰山”(《五杂俎》)的规制,标志着其发展进入鼎盛阶段。这一演进过程,生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从原始信仰到民俗体系的发展轨迹。

二、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象征意义​

(一)文化象征

1.勇气与力量

泰山石敢当的镇邪功能源远流长。《韩诗外传》卷三载:“泰山不让砾石,故能成其高”,其包容万物的气度孕育了石敢当的守护精神。西汉《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的记载,与《后汉书》中“泰山石立,魑魅遁形”的典故相呼应。元代《南村辍耕录》详述其在民居中的运用,称其“能御暴客”。

2.坚韧与拼搏

《姓源珠玑》记载五代勇士“石敢当”临危不惧的事迹,与《泰山志》中“石敢当,所往皆克”的描述相印证。清代《岱览》云:“泰山之石,可镇四方”,这种坚韧品格已升华为民族精神。民间流传的石敢当追妖故事,更体现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

3.团结与协作

《太原县志》记载石敢当“能捍大患”,而《闽杂记》则描述福建地区“家家立石”的景象。这种文化传播印证了《礼记》“同则相亲”的理念。雷州半岛将之与石狗融合,正如《广东新语》所言:“因地制宜,各得其宜”。当代在泰山脚下建立的石敢当文化园,更是传统与现代协作的典范。

(二)精神内涵​

1. 爱国情怀​

泰山石敢当文化凝聚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秦始皇、汉武帝等十二位帝王曾登封泰山,使其成为国家权力的神圣象征。明代《泰山志》称:“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石敢当作为泰山文化的延伸,其“镇百鬼,压灾殃”的功能逐渐升华为保家卫国的精神寄托。清代学者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这种民间信仰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2. 社会责任​

石敢当文化体现了传统社会的集体保护意识。据《泰安县志》记载:“邑人置石于巷陌,上镌'泰山石敢当',以镇不祥”。这种民俗实践通过物质载体(石刻)和精神信仰的结合,构建了社区共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宋代《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说明其社会调节功能由来已久。从社会功能看,石敢当信仰既满足了个人心理需求,又维系了基层社会的稳定秩序。

3. 文化自信​

石敢当文化历经两千余年传承发展。西汉史游《急就章》是最早文献记载;唐代《墨庄漫录》载:“吴民庐舍,遇街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可见其传播之广。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详细记载了石敢当的民俗应用。当代,这一文化符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数字技术、文创产品等新载体焕发活力,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三)现代价值

1.教育意义

泰山石敢当文化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丰富资源。明代《泰山志》记载“石敢当,所往皆克”,其蕴含的勇毅精神与《论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传统美德相契合。清代《岱览》称其“镇四方,安八荒”,这种守护精神通过校园文化墙、主题班会等形式融入德育教育。近年来,泰安中小学开发的“石敢当精神”校本课程,将非遗传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获评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案例。

2.社会影响

《泰安市志》记载,自2006年起举办的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已发展为跨区域文化交流平台。2019年“海峡两岸石敢当文化论坛”吸引12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参与,印证了《礼记》“以文会友”的传统。在社区建设中,石敢当文化元素融入街巷改造,如济南"石敢当文化巷"成为网红打卡地,既美化环境又增强社区认同。

3.文化创新

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山景区打造的石敢当文化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文创产品开发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故宫文创团队设计的“镇守四方”系列产品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数字技术赋能下,“泰山石敢当”AR体验项目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

三、结语​

泰山石敢当的千年传承,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从《尚书》灵石崇拜到《非遗法》数字保护,其发展揭示三大规律:坚守《论语》“据于德”传统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史记》至《岱览》的文献体系支撑精神升华;“石敢当文化园”等现代实践证明,唯有融入当代生活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该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传承体系提供了重要范式。

参考文献:

[1] 应劭. 风俗通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89-90.

[2] 史游撰, 颜师古注. 急就章[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3.

[3]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156.

[4] 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泰安市志[Z].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