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彝汉翻译的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
阿扭尔呷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
引言:彝族是我国具有久远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有诗歌、散文、小说、绘画、书法、戏剧、曲艺、音乐、舞蹈以及宗教习俗等等。现今,民族交往日渐密切的新时期中,彝汉互译便是将彝族文化传播至汉民族以及其他各个民族的一个良好渠道。正因如此,正确、规范的彝汉互译不仅有利于弘扬与发展彝族文化,还能提高各民族互相了解和团结的作用。
一、彝汉翻译的语言规范
(一)词汇规范
彝族语言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词库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有很多彝族语的词汇是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解释的 [1]。因此,在彝汉互译时,首先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统一的词汇规范体系,特别是关于一些带有民族文化的词语,比如“毕摩”“苏尼”“火把节”等等,需要在尊重原有词汇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合理的阐释,在“音译 + 注释”、“意译 + 说明”之间取舍,尽量做到在不脱离原文的情况下供汉语读者理解。并且不要因为自己的理解和误读来随意创造词语或产生错误的译文,对待那些在学术界或者在大众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规范译名应该加以尊重,这样能够保持一些词和概念的稳定性、权威性,对提升翻译水平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语法规范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言,彝汉之间语法在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如语序不同、虚词用法不同、动词的体态变化不同等。所以,彝汉互译时需要按照两种语言各自语法规则对句法结构进行调整,把“主语—宾语—谓语”的彝语顺序调整为“主语—谓语—宾语”顺序,对于彝语中表时态的一些特殊语素如动词形态变化(趋向、使动、互动等),一般可按助词或独立词汇的语法意义进行翻译,在准确把握语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要直译导致义不准确、语法错误、不通顺、不符合规范等问题。
(三)语言风格规范
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形式转换,而是一种风格再现的过程。不同的文本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彝汉翻译要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来变换语体语风。对于文学性的文本(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民间故事、诗歌)翻译来说,应当讲究保留原文语言的修辞特色、感情色彩和艺术味道,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用具有美感的语言传达原文的内容,增加译文的感染力与可读性;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类、法律类及政策类文本的翻译,则需遵循严整规范的条文文字特性,以准确为上、忌讳歧义、话语简练为原则,在翻译时不能使用贴近口语的文字,以免语言过于宽泛或含糊不清,使信息传达失实。
二、彝汉翻译中的文化传承
(一)文化内涵的传递
彝汉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表层化的文字互换,而是对深层次的彝族文化思想的阐释。彝族先民蕴含的宇宙观、伦理观、祖先崇拜、自然信仰等精神内核往往会融入到具体的语句当中,如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梅葛》中记载的世界形成及人类繁衍之说是彝族先民的世界观基础,如果不结合背景解读,则会造成原文文化缺漏甚至产生误解。因此,要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就不能只字面地翻译文章,而应在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后补充相关的注释或附加必要的解释性话语,或者以意译代替直译的方式来解释其中隐含的思想观念或某种信条、宗教信仰乃至民族精神。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汉族读者“可读”“可感”,而不是仅从书面上获得信息而得不到理解和感悟。
(二)文化特色的保留
彝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特色鲜明的“查尔瓦”(一种毛织品)、“银饰”头饰、“蹢脚舞”(脚跃踏地、环转舞蹈)及“口弦”等具象的文化符号来体现本民族的身份。彝汉互译中,针对具有极高文化性的事务,不可直接使用汉语中与之相近似的词进行翻译,而要使用“音译 + 文化注释”形式进行翻译,“蹢脚舞”可译为“Dijiao Dance”等,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解释。这样,不仅能告诉人们彝族歌舞的名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东西。文学翻译,在尊重译入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语篇的文化意象与表达方式,能使译文赋有民族性韵味,达到译者“文载文、以文化传文化”之目的,也可以少一点文化趋同的状况[2]。
(三)文化传承的责任
彝汉翻译工作者是语言的沟通桥梁,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摆渡人”,他们要担负起保存、传播和发展彝族文化的神圣使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译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彝汉双语知识储备,还要具有一定的彝族历史文化修养,熟知彝族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口传文学以及民俗传统等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原文文化语境的意义,并能够准确地选择出合适地表述方式。对于彝语书面资源较少而口头语言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翻译者应该积极与毕摩、民间艺人、民族文化学者等传承人联合起来,共同开展田野调查以及相关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结语:新时代彝汉翻译的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语言规范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础,而文化传承则是彝汉翻译的核心目标。我们要不断提高彝汉翻译的水平,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华 . 彝语文名词术语汉语文翻译的实践及启示 [J]. 西昌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33(04):18-22.
[2] 余华 . 彝文翻译的现状与展望 [J]. 民族翻译 ,2017,(0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