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指导方式分析

作者

张晓明

朝阳市第九中学  122000

引言:“思辨性作文”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精神与表达能力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思辨性写作教学有待革新。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指导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文章从教学现状出发探索创新策略,提出优化路径希望能够提升初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辨性作文”教学指导方式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探讨

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现象,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传授写作技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互动环节。课堂上教师过分强调范文模仿,学生陷入套路化写作泥潭,思维被禁锢于固定模式中。此类教学方式虽能短期提升考试成绩,却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评价体系单一也制约着“思辨性作文”教学发展。现行评价多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关注语言表达而轻视思维深度,导致学生追求形式而非内容。这种评价导向使师生双方产生功利心态,将写作视为应试工具而非思维表达方式。

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城乡差距、区域差异导致教学资源分配失衡,许多农村学校缺乏优质教材、辅助读物与现代教学设备,限制思辨教学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批判思维能力欠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思辨写作。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现象。语文课时有限,写作教学常被挤压,“思辨性作文”指导更显匮乏。许多学校每学期仅安排几次作文训练,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练习机会与个性化指导。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采取赶进度方式粗略讲解题目要求,简单点评几篇范文缺乏深入引导过程。学生思维习惯方面,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使其缺乏主动思考意识,习惯等待标准答案而非自主探索。面对开放性思辨题目时学生常感无所适从难以提出独特见解。网络媒体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碎片化阅读使学生专注力下降,深度思考能力退化影响思辨写作水平提升。

二、“思辨性作文”教学指导方式策略构建,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教师应当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思辨兴趣,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世界。问题驱动教学法值得广泛推广,通过设计层层递进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表层是什么到深层为什么再到创新怎么办,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能力。构建平等对话空间促进思维碰撞十分必要,采用小组讨论、圆桌会议等形式创造交流环境,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通过提出—质疑—辩护—修正过程培养理性思辨能力。多元阅读引领思维拓展也是有效策略,精选多视角材料引导比较分析不同立场文章,培养批判阅读能力。写作全程指导法有助提升思辨水平,教师参与构思、写作、修改全过程协助学生明确问题、搜集材料、制定计划、组织结构以及展开论证以及完善逻辑使学生逐步内化思辨思维方式。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为例,教师应当创新设计思辨性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一景物会引发不同人不同感受这一问题,激发思辨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某旅游胜地不同季节照片,让小组成员各自选择最喜欢季节并说明理由促进思维碰撞。提供多篇描写此景区文章,包括赞美文章与批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者观察视角与情感态度如何影响景物描写。教师启发学生反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历史文化景区现代化改造是否必要?通过这些富有思辨色彩问题,将单纯景物描写提升至思辨写作高度。写作前教师指导学生构建论证框架:先呈现景物客观特征再分析其引发思考,表达个人见解并论证。全程指导中教师不断提问:你为何选择这一角度观察?此处描写能否更深入挖掘景物背后含义?如何使景物描写与论点形成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描写景物过程中学会思辨,作品不再停留于表面描摹而是融入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

三、“思辨性作文”教学指导方式优化路径,有效教学模式完善建议

“思辨性作文”教学优化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结果评价,构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机制,综合考查学生思维深度、逻辑严密性、创新程度等多维指标。引入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相结合方式,让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学生写作成长档案袋,记录思维发展轨迹激励持续进步。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能也不容忽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智能软件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思辨写作教学时空边界。建立班级写作论坛,让学生随时发表见解、互相评论,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帮助梳理思路、构建论证框架,通过在线协作平台组织集体写作培养团队思辨能力。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是根本保障,组织参加思辨教育理论学习、批判思维训练,提升思辨素养与指导能力。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经验交流共同提高。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为例,教师应当设计思辨性写作教学优化方案。创新评价方式设计表达得体度评价量表,包含语境适应性、受众接受度、表达效果等维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表达得体性。教学伊始,教师展示某网络热点事件中各方表达,如部门通报、媒体报道、当事人发言以及网友评论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一事件会有如此不同表达?哪些表达方式更得体?何为得体标准?谁有权定义得体?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表达背后权力关系与价值取向。教师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建立虚拟情境:假设学生是某社区管理者,需针对居民反映噪音问题撰写公告。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管理者、制造噪音居民、受害居民),从各自立场出发撰写表达文本。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初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指导需走出传统束缚,建立创新机制。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构建对话空间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优化路径包括完善评价体系、融合信息技术、加强师资培训、构建校内外联动机制等。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思辨性作文”教学转型,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理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思辨写作与学科融合路径,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群体思辨教学模式,促进初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慧 . 阮真作文教学思想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4.

[2] 罗梣晗. 初高中思辨性写作衔接教学研究[D]. 湖南大学,2022.

[3] 穆艳芳 .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辨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