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谭剑鸣
山东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外语教学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AI 辅助教学工具、智能评测系统、沉浸式虚拟学习环境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对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面对技术迭代带来的挑战,单靠教师个体的孤军奋战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协同共生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推动教师群体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AI 时代发展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学习资源的整合与个性化推送
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整合了海量的英语学习资源,涵盖各类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如学习轨迹、兴趣偏好、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习惯等多维度信息,智能系统能够为每位学生精准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套餐。这种个性化推送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资源的适配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且富有成效。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智能化升级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与方法,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人工智能的融入促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智能教学平台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借助智能课堂互动工具,课堂互动性显著增强,教学过程更加动态化、灵活化,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精准化与全面化
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单一评价向多元精准评价的重大跨越。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的持续跟踪与分析,包括学习时长、参与讨论活跃度、作业完成准确率及时间分布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运用以及学习效果达成情况,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深入,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二、AI 时代大学外语教学的变革与教师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翻译工具打破了语言学习的时空限制,使实时跨语言交流成为可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能的作文批改系统,能快速识别语法错误并提供个性化修改建议;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仿真语言情境,则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技术应用推动教学重心从 “知识传授” 向 “能力培养” 转变,要求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个性化和情境化。
然而,技术革新也给高校外语教师带来了多重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技术焦虑,对 AI 工具的操作能力不足,难以将智能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高校外语教师表示需要系统学习 AI 教学工具的应用方法。另一方面,AI 时代的教学目标发生迁移,从传统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批判性思维、跨文化协作等核心素养培养,这要求教师重构知识结构,提升课程设计与创新能力。此外,智能系统对教学过程的精准记录,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与构建基础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以促进高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通过协作互动形成的学习型组织。在 AI 时代,这种共同体的价值愈发凸显。它能打破个体教师的知识壁垒,实现技术经验、教学资源和创新思路的共享;通过集体研讨和协同探究,帮助高校外语教师攻克 AI 教学中的共性难题;借助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缓解教师的技术焦虑,增强职业认同感,
构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需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要确立共同愿景,将 “提升 AI 时代外语教学能力” 作为核心目标,凝聚教师群体的共识;其次要建立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分享经验、提出问题、共同探索。再次要整合多方资源,包括高校内部的师资力量、技术支持部门,以及外部的教育机构、专家学者等,为共同体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一)搭建多层次协作平台
线上平台可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构建虚拟社区,设置 AI 教学工具分享区、教学案例研讨区、技术问题答疑区等模块,支持教师随时随地开展交流。线下平台可定期组织工作坊、研讨会、公开课等活动,如举办 AI+ 外语教学”主题工作坊,邀请技术专家和优秀教师现场演示智能工具的应用方法。同时,建立跨院校协作机制,通过校际交流项目促进不同高校教师之间的经验互换,形成区域联动的发展网络。
(二)建立多元化发展机制
在培训机制方面,设计阶梯式培训课程,针对新手教师开展 AI 基础技能培训,针对骨干教师开设深度融合课程,帮助教师分阶段提升能力。在教研机制上,推行 “问题导向” 的集体备课模式,围绕 AI 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如 “智能评测系统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在激励机制上,将共同体参与度、技术应用成果纳入高校外语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立优秀案例奖、创新成果奖等,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三)开发实践性研修项目
开展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行动研究,组织高校外语教师组建研究小组,针对 AI 技术应用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如利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优化口语教学的实践研究。建立 “师徒结对” 帮扶制度,由掌握 AI 技术的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通过课堂观摩、同课异构等方式传递教学经验。此外,与企业合作开发 AI 教学实践项目,让教师参与智能教学产品的试用与反馈,在实践中深化对技术的理解。
(四)完善支持保障体系
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专门的共同体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活动,明确高校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在资源保障方面,加大对 AI 教学设备、平台建设的投入,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服务。在专业引领上,聘请高校专家、技术研发人员、一线教学名师组成指导团队,为共同体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五、结语
AI 时代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 “个体成长” 走向 “集体共生”,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不仅能帮助高校外语教师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更能激发群体的创新活力,推动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搭建协作平台、完善发展机制、开展实践研修和强化支持保障,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生态,使高校外语教师在技术赋能的教育变革中实现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秋霞,梁霞.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34) :54-58
[2] 林晓玲.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7):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