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
邵欢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巩固庄中学,河北 保定 072550
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结合教材核心知识点、地方特色资源和社会热点,设计有层次感的实验活动。通过跨学科融合和现代生物技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团队合作与实践应用价值,确保课程贴近实际,满足社会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生物创新;创新实验
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要能够将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发展作为落脚点,对于生物实验课程而言,必须将此理念融入进去,为此就需要积极在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中进行投入。
1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1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内涵解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高要求,强调能够在学习期间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显得尤为必要。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是指在新课标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特色资源,自主设计并且实施一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活动。很明显,该课程强调学生能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生物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分析
1.2.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在传统的教育格局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的机会,而新课标倡导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依照新课标的诉求,基于学校特色和资源条件,自主去设计并且实施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不仅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以及分析结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此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相比较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往往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亲自参与一个小实验,他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生物现象背后的原理,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远比单纯听讲更加深刻并且持久。同时,在准备材料、设置对照组、记录观察结果等一系列活动之后,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得到更好地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当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那种成就感可以极大地鼓舞他们继续前进,继而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一个开放性的探究课题,往往可以鼓励学生去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同一个假设,由此培养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参与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可以让其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引导教师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1)它要求老师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并且可以紧跟学科前沿动态;2)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3)校本实验活动开展期间,往往会牵涉到诸多的跨学科合作,所以还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使得其获得比较多的灵感和启发。
2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2.1 梳理新课标教材,确定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体系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体系,是确保生物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需要将关注点放在:1)对于当前使用的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都要纳入其中,明确其核心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此作为形成生物创新校本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2)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背景,筛选出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验项目作为作业内容;3)还可以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由此确保整个体系是连贯的,并且有着良好的层次感。从微观角度来看,整个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多个模块:细胞生物学基础模块、遗传与进化模块、人体生理健康模块、生态环境保护模块。每个模块之下,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主题单元,比如细胞结构与功能、DNA复制机制、免疫系统工作原理,对于每个主题,要设定由浅入深的实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对应的知识。同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过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终形成的课程方案,往往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满足缩放需求。
2.2 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的导向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确定研究的主题和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性步骤。在此期间,需要将关注点放在:1)确定研究主题的时候,要考虑如下的因素:与国家课程标准对接,确保所选择的主题,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中生物学科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选择与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科技发展相关的主题,比如将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等融入医疗场景中去;考虑学校资源和条件,结合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资金支持等因素。比如某教师提出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主题,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生产无病毒苗木等,同时这样的主题与当前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之间还存在密切的关系。2)在选择实验教学方法环节,要保证将探究性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案例教学策略、跨学科融合策略、现代化技术应用策略融入进去,由此让实际实验活动的综合效益可以不断发挥出来。同样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教学期间,教师会先去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讨论如何从植物体中获取细胞,据此去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亲自去操作无菌技术,制备培养基,接种细胞,并且在显微镜下去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参观生物技术公司或者研究机构,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
2.3 设定生物创新实验活动,让其成校本课程的特色
在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开发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其中设定生物创新实验活动是关键一环。为此,还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1)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学校可以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背景,设计与之相关的生物创新实验活动。比如如果学校位于沿海地区,可以开设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项目,如果位于山区,可以探索当地特有的植物生态适应机制,还可以进行昆虫多样性调查活动;2)跨学科融合资源的引入。鼓励学生可以在实验探索期间,将化学学科、物理学科、地理学科融入进去,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比如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土壤类型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据此去理解环境科学的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去预测种群动态变化,继而加深对于生态学原理的理解;3)引入现代生物技术。在基因编辑技术不断发展期间,可以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去接触和尝试一些工具,进行简单的基因操作实验。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当地科研机构和高校实验室,邀请专家讲解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其应用前景;4)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设置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课题,促进同学之间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定期举办生物科技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继而邀请校外评委能够给予对应的评价指导;5)高度重视实践应用价值。选择那些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实际需求的研究主题,作为课程内容方向,比如可以对于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开展水质监测、空气净化材料研发等实践活动[2]。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全面梳理教材、合理规划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特色资源、跨学科融合、引入现代生物技术、强调团队合作和实践应用价值。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生物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飞平,赵伟伟.高中生物化学实验树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67.
[2]马博.高中生物化学实验树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探讨[J].科技资讯, 2018,16(22): 188+192.
课题: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