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
徐宝龙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 02840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生物学教学逐步转向大单元整体规划模式,此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章节分割局限,更加注重知识体系完整性与内在联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单元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他探究立足教学实践深入分析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现状问题,探索教学设计优化路径提出实施策略建议,期望能够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现状, 问题分析与反思
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呈现多样化特点,部分学校尝试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整合不够科学合理,部分教师仅停留于形式上将相关章节组合未能挖掘知识间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性认知。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不清缺乏明确指向性,未能充分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使得教学活动缺乏明确导向,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于重点学校造成区域间教学质量差异明显。教材使用方面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内容,照搬照抄缺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未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体系单一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等关键能力培养评估,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
问题根源探究显示教师专业能力限制构成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理念理解不深缺乏必要专业知识储备,难以胜任系统化教学设计任务,学校课程安排方面课时安排过于紧张,实验活动时间受限学生难以通过充分实践活动建构完整认知。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督,使得大单元教学流于形式,学科壁垒明显,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物理等交叉融合不足限制了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能力。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质量提升,亟需教师深入思考,寻求突破路径。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 资源整合与创新
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需建立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通过主题式组织模式突破章节限制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教学进程规划应保持弹性为学生深度思考与实践操作预留充足时间,避免过于追求进度而忽视学习质量,资源整合创新方面,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开发微课视频解决重难点问题。跨学科资源整合能打破学科壁垒,引入化学、物理、数学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校本教材开发应结合地方特色与学校实际,设计特色鲜明教学内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细胞基本结构大单元教学设计应当采用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整体框架,突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核心概念贯穿始终。教学设计应当围绕“细胞如何完成物质交换与信息传递”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探究细胞各结构间协同关系,资源整合创新体现在构建细胞结构三维模型资源库,学生可通过触屏操作观察不同角度细胞结构,加深空间认知。搭建细胞膜模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调整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观察物质运输变化,理解影响因素,整合分子生物学前沿探究案例如膜蛋白结构解析技术进展,使学生感受学科发展活力。跨学科融合表现为结合物理学渗透作用原理解释物质运输机制,应用化学知识理解膜脂双分子层结构稳定性,引入数学模型分析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规律,还鼓励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差异,撰写探究报告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真正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评价反馈与调整
教学实施路径探索须立足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性,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构建初步认知框架。课中教学过程采用主问题 + 子问题结构,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深入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角色应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促进者,注重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相互启发与共同进步,实验教学应贯穿整个单元而非孤立存在,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加深理解。信息技术应用需注重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反馈与调整机制构建需坚持多元评价原则,建立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等多维度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获取全面信息。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基因本质教学实施应当采用探究式路径,以“DNA 如何携带遗传信息”为贯穿主线,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料了解 DNA结构发现历程,激发探究兴趣。课堂教学中围绕“遗传物质本质是什么”主问题展开,通过格里菲思、艾弗里实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 DNA 承担遗传功能,再通过沃森克里克模型理解 DNA 分子结构特点,最后探讨遗传信息储存表达机制形成完整认知。课堂教学采用情境创设法模拟科学家实验推理过程,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科学家角色进行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体验科学发现过程,教师引导而非灌输,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DNA 结构与功能关系。实验环节安排 DNA 提取、PCR 技术应用等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操作加深理解,评价体系多元化,包括概念图评价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情况,实验报告评价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评价交流表达能力。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每节课结束时学生完成思考卡记录所学内容与困惑,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单元结束后采用开放性问题评价如“若 DNA 碱基配对规则改变,会带来什么影响”,考查学生思维深度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提升教学实效性。
结论: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改革是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重要途径,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现状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策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体系整合,突破传统章节限制,通过整合创新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体验,通过改革教学实施路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精准教学调整。这些策略共同作用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不同学科大单元教学融合问题,探索跨学科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更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博文 .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D]. 首都师范大学[2025-06-18].DOI:CNKI:CDMD:2.1014.257212.
[2] 彭衎 . 大单元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理论探究与实践 [D]. 湖北师范大学 ,2024.
[3] 张春伟 , 田冀峰 , 郭一峰 . 新课标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J]. 电脑乐园 , 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