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文课外阅读的关系研究

作者

张秀玲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第二中学 0291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现代教育核心目标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关键期,其自主学习习惯形成对未来学习效能具有决定性影响。语文课外阅读是拓展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重要途径,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密切联系,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缺乏系统性,学生阅读兴趣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效果不显著。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出发,探究其与语文课外阅读间关系分析互动机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分析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现明显分化特征,少数学生具备较强自主学习意识能够主动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合理计划并进行有效执行与调整。部分学生则表现出被动学习倾向,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强,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薄弱,其余学生则处于波动状态自主学习行为不稳定。从年级分布看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弱,随年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呈上升趋势,但提升幅度有限,从性别差异看女生在学习计划制定、时间管理方面略优于男生,男生则在问题解决、创新思维方面表现较好。从学科分布看理科自主学习能力普遍高于文科,语文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面临较大挑战。

仅少数学生保持每日固定阅读时间,少数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三小时,近半数学生阅读内容局限于考试范围,从阅读兴趣看科幻小说、青春文学受欢迎程度远高于传统名著、诗词散文。从阅读方式看碎片化阅读、浅层次阅读现象普遍,深度阅读、批判性阅读比例偏低,从阅读环境看电子阅读占比逐年提升,纸质阅读持续下降,从阅读动机应试需求、社交分享成为主要驱动力,纯粹阅读兴趣驱动占比较低。城乡差异、家庭背景、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形成产生显著影响。

二、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外阅读关系探究,两者相互影响机制研究

从阅读对自主学习影响角度看,优质课外阅读增强认知结构,拓宽知识储备,培养思维敏捷性为自主学习提供坚实基础,构建认知意识,阅读过程中需不断进行理解监控、疑问生成、信息整合,此类思维活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监控能力。激发内在动机阅读兴趣转化为求知欲望,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促进情感发展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塑造积极心态,提升学习毅力与抗挫折能力。从自主学习对阅读影响角度看,良好自主学习习惯为阅读提供方法论指导,包括目标设定、进度安排、资源利用等。提升阅读质量促进从浅层阅读向批判性阅读转变,增强阅读持续性,学习过程中养成坚持习惯迁移至阅读活动中,使阅读更具系统性与连贯性。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可清晰观察两者互动机制,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查阅安徒生生平与创作背景资料,搜集童话特点相关信息,学生通过自主搜索比较不同版本译文差异,建立初步理解框架。课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学生针对为何大臣百姓明知无衣却不说真相等问题展开辩论,从多角度解读文本深层含义。有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从众心理表现引发思考也有学生通过历史典故佐证权力与真相关系,拓展文本理解维度。课后教师布置拓展任务: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安徒生其他作品,比较创作风格或搜集中外讽刺性童话,分析讽刺艺术特点。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任务方向,有撰写读后感,有创作现代版《皇帝的新装》,有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相互促进:阅读文本激发批判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权威,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而自主搜集资料、组织讨论、表达见解等能力又使文本理解更加深入全面,达到理解与能力共同提升效果。

三、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策略制定,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案设计

建立层级分明阅读图谱,按难度、主题、体裁分类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拓展阅读范围,开展阅读策略培训,教授预测、提问、概括以及评价等核心技能,提升阅读效率。创新阅读活动形式如主题阅读月、作家作品研讨会、跨学科阅读项目等激发阅读兴趣,构建立体评价机制,突破传统内容记忆型评价,关注阅读过程与思维发展,采用阅读日志、思维导图、创意表达等多元评价方式。优化阅读环境建设班级图书角、电子阅读平台创设便捷阅读条件,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家庭、社区、图书馆等多方力量来营造全方位阅读氛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科融合,将语文课外阅读与历史、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强化元认知训练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建立自我监控机制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使阅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以初中语文九年级《祝福》教学为例可设计完整阅读指导方案,课前阶段,教师创建鲁迅作品研读专题学习单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生平、创作背景、思想特点,梳理已学鲁迅作品共同主题。学生按兴趣分组,一组负责搜集与祥林嫂形象相关资料,探究人物形象塑造,二组探究小说叙事角度,分析我与故事关系,三组考察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主题,联系现实社会思考。课中阶段采用共读—质疑—探究—再读模式,学生先独立阅读,标注疑难词句提出问题,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惑,全班研讨重点问题如祥林嫂悲剧成因、鲁镇环境象征意义等,教师适时引导,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启发思考。课后阶段开展多维拓展:阅读《阿 Q 正传》《药》等作品探究鲁迅小说艺术特色,观看《祝福》影视改编作品,比较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差异,创作续写或改编剧本,表达对原作理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外阅读形成良性循环,互为促进,阅读广度、深度、持续性对学习目标设定、资源获取以及自我监控等自主学习要素产生积极影响,而自主学习能力又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支撑,提升阅读效果。基于此探究提出构建多元阅读体系、优化阅读指导模式、强化元认知训练等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究不同学科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路径,为初中教育实践提供更全面指导。

参考文献

[1] 南岐岐.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24.

[2] 肖珊珊 .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探究 [C]// 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2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 .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中学 ;,2022:1756-1760.

[3] 李文琪 . 利用微课 , 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自主学习能力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