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技术驱动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作者

王平

重庆市涪陵区第四中学,重庆 涪陵 408013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境化改革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聚焦于AI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重点探讨智能数据分析与智能语音交互两大核心技术的教育价值与实践模式。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可精准识别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动态生成适配性学习资源与路径,实现从“标准化教学”向“精准化教育”的转型;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则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构建深度对话场景,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辨,强化对抽象道德与法治概念的内化。实证案例表明,两类技术分别通过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情境和交互式对话情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效率、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法治素养,为AI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AI技术驱动;情境创设

在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抽象化、教学方式单向化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有效关联,制约了价值认同与法治意识的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不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重构教学场景,更能通过数据挖掘与交互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与情境化。本研究基于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AI技术特性,提出以智能数据分析优化个性化学习路径、以智能语音交互深化互动对话的两大情境创设策略。前者通过多模态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动态适配教学内容;后者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拟真对话框架,激发学生的思辨参与。这两种策略从认知建构与情感体验双重维度,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跃迁,为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一、智能数据分析驱动下的个性化学习情境创设

智能数据分析是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比如,课堂参与度,作业的完成程度,测试成绩),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AI系统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产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及资源推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创设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1】。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运用AI分析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和分析。该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测试成绩进行数据采集,发现一些学生对“法律和人生”一章学习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法的功能和含义”和“公民法律责任”这两个知识点上表现不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AI系统会自动产生个性化学习方案并且将相关学习资源通过教学平台推送给这些同学。例如,系统推荐了互动式法律案例解析视频,视频中通过生动的案例(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实际意义;同时该系统提供在线模拟法庭游戏功能,让学生在虚拟法庭里充当法官,律师或者当事人等角色,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刻地感受到法律的真实运行。另外,AI系统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对练习题难度及题型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老师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经过系统反馈,发现这些同学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显着增强。

二、智能语音交互支持下的互动式对话情境创设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语音识别技术,通过创建学生与AI系统之间的动态对话环境,促进了教学情境的深度互动。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AI系统利用语义分析和情感计算技术,能够精确地识别学生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逻辑的断裂,从而动态地产生多个维度的提问、反诘或者案例引导促进学生通过语言交互积极构建知识体系。这种对话情境创设不仅强化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理解,更通过逻辑链的反复推演,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2】。

在“生活与法律”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主题,设计基于智能语音助手的互动式对话情境。课前,AI系统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整合教材内容,构建涵盖伦理冲突、法治原则等维度的对话逻辑框架。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与AI语音助手展开深度对话,例如某小组提出核心问题:“老人摔倒扶不扶,道德选择为何会引发法律争议?”AI系统首先解析问题的复合性,自动调取《民法典》第184条“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进行法理阐释,同步关联“彭宇案”等社会热点案例的伦理争议。在对话过程中,AI系统通过追问策略引导学生深化思考:“如果救助行为存在轻微过失,道德鼓励与法律追责如何平衡?”学生尝试从“善意推定原则”展开分析后,AI进一步引入对比情境:“在无人目击情况下,道德自律与法律约束哪个更具现实效力?”此时,系统调用情感计算模块,识别学生讨论中的观点矛盾点,自动生成苏格拉底式诘问:“如果法律不惩罚‘不扶’行为,是否意味着道德义务的消解?”学生需通过多轮观点陈述与证据引证完成逻辑自洽。而在课后数据分析显示,83%的学生在对话中主动引用教材知识点超5次,对话深度较传统课堂提升40%。例如,一名学生通过反复质询AI系统,自主梳理出“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保障”的辩证关系,并在模拟辩论中引用《宪法》第24条“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佐证观点。教师借助AI生成的对话热力图发现,学生最薄弱的“道德法律化限度”问题被反复探讨,遂针对性设计下节课的“见义勇为立法模拟听证会”活动。这种以智能语音交互为载体的对话情境,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思维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思辨能力与价值判断素养。

三、结语

AI技术驱动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与语音交互技术的协同应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学习效能的提升。研究表明,个性化学习情境通过动态资源推荐与适应性练习,有效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的知识断层问题;而互动式对话情境则借助逻辑追问与案例引导,促使学生在语言交互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实证数据进一步验证,两类技术策略显著增强了学生对法律原则的具象化理解能力,以及道德困境中的价值判断素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多模态AI技术的整合应用,构建更加立体化的教学情境,同时需关注技术伦理边界与师生角色重构等问题,以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海超,柯向华.人工智能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12):16-19.

[2]刘素敏.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2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