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价值体认”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杨建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在落实 " 立德树人 " 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实现课程中的 " 价值体认 " 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索指向 " 价值体认 " 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通过系统梳理价值体认的理论内涵,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试图建立一套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探究主题、促进价值认知向行为转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价值体认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体认的内涵及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价值体认具有特殊重要性。首先,它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动手做、亲身体验来理解价值。比如组织参观敬老院活动,学生通过和老人交流、为他们表演节目,能真切感受到尊老敬老的意义。这种体验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维活跃但判断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机会。通过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重要品质。价值体认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在实践活动的沃土中培育。它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连接知识与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桥梁,对学生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及其与价值体认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 " 做中学 "。这门课不是让学生在教室里听课、记笔记,而是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动手实践。比如组织学生去菜市场调查物价变化,或者到社区参与环保宣传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把多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比如开展 " 校园植物观察 "活动,就会用到科学课的植物知识、美术课的绘画技能、语文课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认知。同时,课程内容不是来自课本,而是来自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发现同学们浪费粮食,就可以开展 " 光盘行动 " 主题活动。这种贴近生活的特点,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也更有真实感受。
二、指向“价值体认”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与框架
在设计指向 " 价值体认 " 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这个模式就像搭积木一样,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才能搭建得稳固又实用。
第一个原则是 " 从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围绕 " 节约用水 " 设计活动时,可以从学生每天洗手、浇花的场景出发,而不是空谈水资源保护的大道理。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也愿意参与。
第二个原则是 " 循序渐进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时间,不能指望一次活动就让学生完全接受。比如培养 " 尊重劳动者 " 的观念,可以先从认识学校清洁工的工作开始,再到体验简单劳动,最后扩展到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价值。这种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个原则是 " 多感官参与 "。小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而不是被动听讲。在活动中要设计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环节。比如学习环保知识时,可以组织垃圾分类游戏、制作环保手工等,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可以总结为四个环节:体验 - 探究 - 反思 - 行动。这就像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以 " 爱护校园环境 " 主题活动为例,先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环境问题(体验),接着分组调查原因(探究),然后讨论如何解决(反思),最后制定并实施具体的环保方案(行动)。在设计具体活动时,要注意主题的整合性, 不要零散地开展单一活动,而是要把相关主题串起来。比如把环保、节约、助人等主题整合到一个 " 小小志愿者 " 项目中,让学生在连贯的活动中形成更全面的价值认知。
(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与方法
在实施 " 价值体认 " 导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关键在于让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具体可感。以下是几个容易操作的实施方法:
首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比如要培养环保意识,可以组织 " 校园垃圾变废为宝 " 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校园里的废旧物品,通过动手制作笔筒、装饰品等,亲身体会物品再利用的价值。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比单纯讲解环保知识更有效。其次,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在 " 职业体验日 " 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医生、警察、清洁工等不同职业角色。通过模拟工作场景,学生能直观感受每个职业的辛苦与价值,从而学会尊重各种劳动者。比如扮演环卫工人的学生,会深刻理解保持街道清洁的不易。同时,设计阶梯式实践活动。以 "
爱心义卖 " 为例,先带学生参观福利院,了解特殊群体的需求;然后组织制作义卖品;最后将义卖所得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这种递进式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建立持久的爱心意识。在教学组织上,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比如开展 " 校园植物观察 " 项目时,将学生分成观察组、记录组、摄影组等,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培养团队精神,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最后,评价环节要注重过程性记录。可以让学生用图画、照片、日记等形式记录活动中的感受。比如在 " 今天我当家 " 活动中,要求学生用照片记录做家务的过程,并写下心得体会。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收获,又能促进他们的反思。
特别要注意的是,活动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比如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时,可以采用包粽子、做灯笼等动手活动,而不是枯燥的讲解。通过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认同其中的文化价值。
结论:
在实践推广方面,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区域性的教师研修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分享提升教师设计价值体认活动的能力。同时可建立校际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校之间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后续研究还可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价值体认特点,开发更具包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获得成长。这些研究方向的拓展,将为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文彬 .“三体”教学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J].《小学科学》,2021(10):67-67,
[2] 李宝敏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指向 : 核心素养发展 [J].《中小学管理》,2017(12):8-10,
[3] 钱丽娟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J].《教育艺术》,2019(4):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