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李平

苏州吴中区南行实验小学,215000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备受关注。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素养与个性化发展。然而,传统作业设计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作业负担不均、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探索分层设计策略,以差异化为导向,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成为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路径,旨在实现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一刀切”作业模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作业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实施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时间差异

作业时间差异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预估不足。教育心理学中的“个体差异理论”指出,学生在认知速度、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若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仅凭主观经验设定作业时间,往往导致作业量与学生实际处理能力不匹配。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作业量可能远超其承受能力,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甚至引发学习倦怠;而对于另一些学生,作业量则可能过于轻松,未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潜能。

(二)作业内容单一

作业内容单一、类型缺乏多样性,根源在于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忽视。教育公平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应享有适合其个体特征和需求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前作业设计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同质化的作业内容,既无法满足优秀学生的进阶需求,也难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实现有效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个性化发展。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与作业设计缺乏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密切相关。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学生的内在动机来源于对胜任感、自主性和关联性的追求。然而,统一标准的作业设计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兴趣、目标和能力上的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因作业内容过于简单而缺乏挑战性,感到乏味;另一部分学生则因作业难度过高而倍感压力,丧失信心。

二、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深刻体现了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的核心要求,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获得必要的数学素养,并在各自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成长。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应尊重并适应学生的多样性,而非简单地追求统一标准。在此背景下,作业设计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分层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正是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深刻认识,旨在通过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任务与挑战。它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化发展,还体现了教育的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个体差异与潜能开发。

三、分层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分组,分层辅导

在分层设计的初步阶段,教师需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动机及兴趣等多维度因素,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分层。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还需借助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工具,确保分层的准确性和动态性。分层后,作业设计需遵循差异化原则,为不同层级的学生量身定制作业内容。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于巩固基础概念和技能,通过“一题一解”的方式,逐步建立解题自信;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探索一题多解,甚至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题目,激发他们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二)分层预设,提高积极性

分层预设的核心在于作业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旨在通过差异化的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作业设计应遵循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到评价创造,逐层递进。必做题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巩固课堂所学;选做题则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既可以是深化理解的拓展题,也可以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应用题,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通过作业难度的合理预设,既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挫败感,也防止了“过度挑战”引发的畏难情绪,从而在班级内构建一个积极、包容的学习生态。

(三)分层评价,激励发展

分层评价是分层作业设计成效的关键保障,它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多元化视角,综合考虑学生的解题策略、思维过程、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如星级评价、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具体、建设性的反馈。对于低层次学生,应侧重于鼓励其进步和努力,强化正向激励;对于高层次学生,则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其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通过持续的分层评价和即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提升和持续进步。

(四)延伸活动,体现分层

将分层设计理念延伸至课外活动和项目式学习中,是深化分层教学、拓宽学习边界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数学探究项目,如数学建模比赛、数学故事创作、数学游戏设计等,这些活动不仅融合了数学学科知识,还融入了艺术、科学、社会等多个领域,促进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设计这些活动时,教师需精心规划活动的难度梯度,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参与点,既不会因难度过低而失去兴趣,也不会因难度过高而感到挫败。

四、结语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实施分层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分层作业设计的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袁俊辉.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 [J]. 理科爱好者, 2023, (06): 224-226.

[2]郭彩凤.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分析 [J]. 求知导刊, 2023, (34): 11-13.

[3]陈丽辉.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式设计模式的建构 [J]. 名师在线, 2023, (34):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