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读写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探究
薛珍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72100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日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思辨读写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考习惯,培养批判精神。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究思辨读写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应用路径与实施策略,希望能够构建一套系统化、可操作性强思辨读写教学体系,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思辨读写教学目标展示,预习反馈有效融合
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具有挑战性目标,使其既立足课程标准要求又兼顾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目标设定应体现层次性与递进性,涵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思维发展三个维度。比如文言文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词句翻译,更强调透过文本理解古人思想,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应当采用目标导航图形式,以简明直观方式呈现课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预习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思辨性预习任务,如设置疑难词句标注、段落主旨概括、文本问题提出等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初步文本理解。
为确保预习实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预习反馈平台,学生通过平台提交预习成果,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发现普遍性问题与个体差异,据此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教师组织预习成果交流展示,肯定学生预习中发现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围绕共同关注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这种目标引领与预习反馈融合机制使学生学习目标感更强,参与度更高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思辨读写知识讲授,训练巩固深度推进
教师应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精选文本核心内容进行讲解,注重知识点间逻辑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理解。讲授过程中融入思辨性问题,如作者为何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文本反映何种价值观念等,激发学生深层思考。教师可关注文本多元解读可能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巩固环节设计应体现层次性与实践性,包括基础性训练、拓展性训练、创新性训练三个层面。基础性训练聚焦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如段落主旨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等;拓展性训练注重思维深度与广度,如文本比较阅读、跨学科阅读等;创新性训练则强调问题解决与创造能力,如社会热点议题写作、文学创作等。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辩论讨论等互动方式促进思维碰撞与观点交流。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屈原列传》中“渔父”形象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与渔父对话的深层意义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探究作品写作背景与思想内涵。教师不直接告知文本的思想价值,而是通过设问渔父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有何异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种人生态度的碰撞,分析“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一象征性歌谣如何表达渔父的处世哲学。针对文本深层含义,教师设计“渔父是清醒的智者还是只顾自保的隐者”思辨任务,让学生从对话细节中探究人物复杂内涵。训练环节分层设计:基础训练要求学生分析屈原与渔父对话的结构与思想脉络;新训练要求学生基于对文本中屈原与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深入分析,撰写评论性文章,探讨‘在浊世中,屈原的坚守与渔父的避世孰高孰低?哪一种选择更值得尊重?’或‘渔父的处世哲学是真正的智慧还是无奈的妥协?’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必须紧密结合文本细节进行分析评价。”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分享各自见解,教师适时点拨,促进多元思维碰撞,让《渔父》这一经典文本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载体。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思辨读写质量评价,素养培养全面提升
传统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思维发展状况。思辨读写教学评价应建立多元、动态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轨迹与成长进步。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包括知识掌握、思维品质、表达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成长档案、思维导图等,从不同角度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推行主体多元化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形成多视角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结果应用,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通过科学评价引导,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明显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探究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课堂中设计“祥林嫂悲剧到底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一方面分析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压迫,如寡妇再嫁的禁忌、宗族权威、迷信思想等社会因素;另一方面探讨祥林嫂自身的局限性,如思想认知的局限、自我意识的薄弱、反抗意识的缺失等个体因素。教师通过设置对比思辨环节,设计评论性题目:“祥林嫂与骆驼祥子:试论社会环境与个体局限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中的交互作用。”
通过这种思辨性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深刻理解《祝福》的文本内涵,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元视角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并将思考延伸至当代社会中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现实思考的有机转化。
结论:思辨读写教学法通过系统构建目标展示、预习反馈、知识讲授、训练巩固、质量评价五个环节有机融合教学模式,有效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思辨读写教学法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拓展其应用范围,完善理论体系,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语文教学模式提供支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教学策略,让思辨读写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郭丽明 . 思辨性阅读教学途径探析——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7):60-62.
[2] 刘佳 . 审思明辨取智于文——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15):81-83.
[3] 郭懿 . 从课文到作文: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写作教学思考 [J]. 辽宁教育 ,2025,(0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