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作者

乔利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719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小学语文教材系统选编了古诗、寓言、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传统文化渗透提供了天然的教学载体。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渗透仍存在诸多短板:部分教师对渗透价值认知模糊,将其等同于知识补充;渗透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参与;内容选取缺乏系统性,与生活实际脱节。这些问题导致传统文化渗透难以落地见效,亟需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

二、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一)赋能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库。古诗文中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寓言、典故中蕴含的逻辑与思辨,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唐诗可感受韵律美与“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阅读《守株待兔》等寓言能掌握借故事说理的写作技巧,实现文化学习与语文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二)培育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怀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通过传统文化渗透,能让学生从小接触民族文化精髓。从《大禹治水》中感悟“公而忘私”的精神,从《梅兰芳蓄须》中体会爱国情怀,从传统节日中理解“团圆”“感恩”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三)促进品德修养养成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规范,“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让有礼”等理念与小学生德育要求高度契合。通过《弟子规》《曾子杀猪》等内容的教学,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的文化故事与行为指引,更易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良好的品德习惯,实现“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现存问题

(一)渗透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识字、阅读、写作等基础技能训练上,把传统文化渗透视为“额外任务”。在教学中,对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往往一笔带过,如讲解《清明》仅要求背诵诗句、理解大意,忽视对节日起源、习俗及文化意义的挖掘,导致渗透流于形式。

(二)渗透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体验

当前多数课堂仍采用“教师讲解 + 学生被动倾听”的模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介绍传统书法仅展示图片,讲解民间故事仅朗读文本,未设计实践、互动环节。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渗透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难以形成情感共鸣。

(三)内容碎片化,系统性缺失

教师在渗透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内容选取依赖单篇课文,呈现碎片化特点。如不同年级均涉及春节相关内容,但未进行知识衔接与拓展;过度侧重古诗、文言等经典文献,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关注不足,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零散片面,难以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框架。

(四)评价机制缺位,效果难以保障

现行语文评价以笔试为主,侧重知识与技能考核,未将传统文化渗透效果纳入评价体系。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考核要求,既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实践能力,也使得教师缺乏优化渗透策略的动力,影响渗透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深挖教材资源,构建系统化内容体系

1. 系统梳理文化元素:全面挖掘教材中文学经典、历史故事、民俗文化、道德典故等资源,建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资源库”,按年级、主题分类整理,明确各学段的渗透重点与目标。

2. 实施分层渗透:依据小学生认知规律,低年级以童谣、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趣味性内容为主,激发学习兴趣;中年级增加古诗、历史小故事、美德案例教学,引导理解文化内涵;高年级侧重文言文、传统文化艺术等内容,培养文化鉴赏能力,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渗透。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渗透趣味性与参与性

1. 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场景布置等手段创设文化情境。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播放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视频,展示茱萸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氛围;讲解《京剧趣谈》时,播放经典选段,展示脸谱服饰,增强文化感知。

2. 实践体验法: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文化。如开展毛笔临摹、剪纸、写春联等活动,在传统节日前夕组织包粽子、做月饼等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化内涵,深化情感体验。

3. 互动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故事分享、辩论等互动活动。如学习寓言后,讨论“故事蕴含的道理及现实意义”;开展“传统节日习俗分享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展示,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三)拓展课外实践,实现课内外联动渗透

1.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文化纪念日,开展“清明祭英烈”“中秋诗词朗诵”“春节写春联”等主题活动;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文化展示平台。

2. 盘活本土文化资源:依托当地博物馆、历史古迹、民间技艺等资源,组织实地探访;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展示剪纸、皮影、泥塑等传统工艺,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魅力。

3. 推动家校协同渗透:布置“亲子共读经典”“家庭传统美食制作”等作业,鼓励家长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形成家校协同的渗透合力,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四)完善评价机制,保障渗透实效

1. 多元评价主体: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从多维度收集反馈信息,全面评价渗透效果。

2. 丰富评价内容与方式:评价内容涵盖文化知识掌握、文化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评价方式结合笔试、课堂观察、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文化学习成果。

3. 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教师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学校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优化渗透方案,形成“评价—改进—提升”的闭环。

五、结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当前需着力破解意识、形式、内容、评价等层面的问题,通过深挖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课外实践、完善评价机制,推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未来,语文教师需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渗透形式,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淀文化底蕴,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卢立涛 , 徐新雨 , 辛诚 , 沈茜 , 小学语文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具体表征及实施策略山 .[J]. 教学与管理,2022(02):67-72.

[2] 赵珊 ,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质量 [J].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 ( 学术刊 ),2023,(12):62-64.

[3] 李慧英 ,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 [J]. 教学与管理,2023,(3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