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柳作林

重庆市巫山县麻林小学  404711

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核心要素,它对学生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其内容就涵盖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丰富的内容,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等教学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受限。因此,通过探索有效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缺乏思维引导

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解与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搭建过程的引导。例如在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仅强调计算步骤和方法,并未引导学生思考算法背后的算理,从而导致学生机械运算,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二)问题设计缺乏深度

课堂提问中大多为简单的知识复述性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简易的提问缺乏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在“认识三角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若仅提问“三角形有几条边”,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1. 生活情境导入

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内容时,可以通过创设“超市购物”的真实情境,给学生展示商品价格标签(如铅笔 0.8 元、笔记本 4 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意义和用途。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

2. 故事情境激趣

还可以利用故事的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述“小兔子分蛋糕”的故事:两只小兔分一块蛋糕,怎样分才公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理解“平均分”和“分数”的概念,同时还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二)问题驱动,培养逻辑思维

1. 设计阶梯式问题

在“四则运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学校图书馆原有图书 600 本,借出 140 本,又购进 90 本,现在有多少本?”先向学生提问“借出后还剩多少本”,再提问“购进后共有多少本”,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培养有序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提出开放性问题

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分割、拼补等方法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求解。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探索多种解法的途径中,拓宽了思维视角,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操作实践,发展空间思维

1. 教具操作感知

在“角的度量”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先测量不同角度,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通过反复测量、比较,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思维的能力。

2. 数学实验探究

在“可能性”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开展“摸球实验”:在盒子里放入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多次摸球并记录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和推理能力。

(四)数形结合,提升抽象思维

1. 用图形理解数

在“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圆形、长方形等图形,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用涂色部分表示分数。学生通过直观图形理解分数的“平均分”本质,将抽象的分数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其抽象思维的能力。

2. 用数描述形

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对(如(3,5)表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将图形位置转化为数学语言描述。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图形问题,加深对空间位置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1. 学习兴趣提升: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近 87% 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数学学习。

2. 思维能力增强:在单元测试中,涉及思维能力考查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提高了17%,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更清晰,方法更灵活。

3. 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主动运用所学思维方

法,如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通过操作探索图形规律。

(二)教学反思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学困生在对于思维拓展类的活动,其参与度还是较低,因此教师后续还需设计一些分层分任务,从而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2. 思维训练持续性待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在日常教学中持续渗透,避免仅在特定的内容教学时开展。

3. 评价体系需完善:教师还应增加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如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情况。

综上所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操作实践、数形结合”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能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先充分的挖掘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将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至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凯敏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J]. 数学小灵通 ( 中旬刊 ),2025(06):19-20.

[2] 羊孔权 .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C]// 广东教育 学 会 . 广 东 教 育 学 会 2024 年 度 学 术 成 果 集 .[ 出 版 者 不 详 ],2024:723-725.DOI:10.26914/c.cnkihy.2024.071450.

[3] 秦海洁 .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J]. 山西教育 ( 教学 ),2024(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