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共享、共融、创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
刘扬 傅相知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621023
2025 年2 月教育部印发了758 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新标准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本研究立足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以“共享、共融、创新”为核心理念,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为准确把握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教学为载体,采用问卷调查、企业调研、课堂随访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四川鑫宇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九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数字化发展动向,以及企业对人才数字化应用能力的要求。同时对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等川内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随访,了解各类院校课程数字化教学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表层化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禁锢以及受限于数字化设备设施的条件不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应用多仅停留在视频动画播放、超星学习平台的使用等方面,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即使是数字化资源相对较完善的公办院校,数字化资源的使用频率仍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了公开课、教学能力比赛、实训室建设的“昙花一现”,没有起到解决实际课堂教学痛点、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少、散、滞”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面临三重困境:一是资源储备 “少”,现有资源多为传统课件、微课等,数字化程度低,数量与质量均需补足;二是建设推进 “散”,缺乏系统规划,多由教师团队或联合企业指导教师开展,周期长、工作量大,环节易断层,难成体系化高质量资源库;三是技术应用 “滞”,院校与企业存在资源壁垒,开发未对接行业需求,技术迭代慢,且资源共享生态未建立,优质资源流通更新难,拖累数字化教学发展。
(三)数字融通难实现
高校数字化教学存在数字融通困境,陷入 “学校独角戏” 局面。校校间资源难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内容 “各自为战”,难形成协同合力。校企融通也遇阻,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简单的人才输送、校企研发等“软连接”上,校企合作关系薄弱。数字化教学服务面向单一,难以实现数字融通。出现了数字化教学投入成本高,收益低的现象。
二、“共享、共融、创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整理思路、提出想法、探索构建形成“共享、共融、创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
(-) )模式内核与框架设计
“共享、共融、创新”型模式以“破解资源壁垒、深化产教融合、驱动教学改革”为目标,构建“三维联动”框架:“共享”为基础,聚焦资源与平台开放互通;“共融”为路径,实现校企、岗课、虚实深度融合;
新”为动力,推动数字化教学模式迭代升级。
(二)核心维度实施路径
共享:构建四维资源协同
1.产学研资源共享
政府牵头打造区域建筑产业数字化资源库,整合高校课程标准、企业施工案例和科研机构技术专利。将企业实际项目 BIM 模型、施工图纸脱敏后接入平台,作为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教学真实案例。
2.研发平台与团队共享
校企联合成立建筑数字化技术中心,打造BIM 工作站、VR 实训舱等数字化实训基地。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建团队,共研教学项目。如针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中的节点构造难点开发 AR 系统,学生扫描图纸触发三维节点动画,实现数字化教学的虚实结合。
3.项目成果共享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推动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实际项目结构施工图识图任务拆分为“基础识图—梁配筋分析—节点校核”三模块,学生在线提交数字化报告后,企业工程师同步点评,优秀成果入课程案例库,形成“项目—教学—成果”转化链。
4.育人信息共享
政府主导打造校企人才供需平台,实时发布企业岗位需求、学生技能证书及教学质量数据。平台经大数据分析生成技能匹配度报告,如针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自动比对学生 BIM 操作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共融:深化三层协同机制
1.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从“协议合作”转向“利益捆绑”模式,通过企业入股实训基地、高校技术入股企业等方式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例如,企业投资升级高职院校虚拟实训中心,可换取人才优先录用权与技术服务支持。双方共同制定《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 “岗课” 融合标准,将岗位核心能力需求拆解为具体教学单元,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要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2.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采用课前线上引学—课中虚拟实操—课后云端复盘的方式,课前学生利用在线数字化资源平台预习本节课的知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分组完成“虚拟建模 + 实体拼装”任务,数据实时上传平台。课后传模型成果至云端,教师结合 AI 分析的误差数据辅导。
3.多维评价体系融通
创建多维评价体系,理论知识在线题库自动测评,实践技能通过虚拟实训系统记录操作规范度,综合能力参考企业岗位考核标准。评价结果实时同步至育人信息平台,做为企业招聘重要依据。
创新:推动教学模式转型与管理机制创新
1.教学模式创新
用“项目驱动 + 数字工具”教学法,将建筑结构与识图重构为“民用建筑识图”+“BIM 建模”模块,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每个项目包含“企业真实任务书—数字化工具包—成果展示标准”三要素。学生小组完成从图纸识读到模型生成全流程,教师从讲授者变成项目导师。
2.管理机制创新
构建“数字化教学督导中心”,依托学习管理系统,采集学生在线时长、虚拟实训轨迹、作业进度等数据。经智能分析生成学习质量统计表,呈现知识薄弱点与学习习惯差异,同时依数据对教学质量过程化监督,助教师动态调策略,确保数字化教学质量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研究构建的 “共享、共融、创新” 型数字化教学模式,通过四维资源协同、三层协同机制及教学与管理创新,破解了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壁垒、融通不足等问题。该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生技能,为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未来需持续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德君,杨维.数字化赋能高职专业课程SPOC 混合式教学改革[J].智慧校园教育探索与研究,2025,30(541):28-30.
[2]左逾.基于数字化的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5,54(240):89-93.
[3]薛静云,张银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4(01):34-36.
[5]温锦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海听潮,2023(09):24-26.
[6]刘娟,殷粉芳,杨宁.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研究—以钢结构识图与结构选型课程为例[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7(2):75-78.
【课题来源】
本文为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MYZJ2024ZC22)研究成果
本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 年数字经济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ZJJ2024YB-0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