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方法
谢文华
武进区厚余小学
引言: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重要途径,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焦点,然而现阶段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局限于文本表层理解,缺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判断环节。探究从问题设计、讨论组织与反思提升三个实践维度,探索构建系统化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期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教学参考。
一、剖析文本,引导思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思辨性阅读教学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挖掘隐含信息,高质量问题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原则,包括文本理解问题、关联思考问题与价值判断问题三个层次。文本理解问题主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表层信息,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说明文核心概念,而关联思考问题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分析作者写作意图、表达技巧或内在逻辑促使学生将文本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价值判断问题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怎么看”,鼓励表达个人见解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开放性与思辨性,避免简单封闭式问题多设计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推理、评价类思维活动问题,如“你认为文中主人公做法正确吗?为何这样认为?或若你是故事中人物,会如何处理这一情境?”此类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还应注重创设认知冲突设置思维挑战,教师应当通过引入矛盾观点或设置情境变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阅读《狼来了》故事时不仅询问“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更引导思考“如果村民再次听到男孩呼救却不前往帮助,他们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谴责”,通过这种道德两难情境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理解事物复杂性。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增强问题情境真实性与讨论参与度,优质问题设计能够唤醒学生思维活力,引导他们突破表层阅读进入深层次文本解读与思辨空间,为后续讨论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激发思维,深入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讨论组织
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环节需创设民主平等交流氛围,通过多元组织形式激发思维碰撞与深度探究,教师应当巧妙采用金字塔讨论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两两交流,然后小组分享最终全班汇报,保证每位学生充分表达观点机会,或运用辩论式讨论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多维思考能力,也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信息与观点关系,形成系统化认知框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引导者而非知识灌输者,通过设置思维脚手架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涵,面对学生观点分歧时教师避免简单给予标准答案,而应鼓励学生通过充分论证得出合理结论,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与批判精神。对于学生富有价值见解给予及时肯定,对于片面理解则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如“从另一角度看这一问题会有何不同结论”等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化与拓展。
在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围绕“曹冲为何能想到用船称象”这一核心问题设计讨论活动。先采用思考拓展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曹冲解决难题思路,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见解,接着引入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分别扮演曹冲与众人角色模拟当时情境对话体验思考过程,随后教师应当提出思辨性问题:“如果你是曹冲,还能想出其他称象方法吗?”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曹冲思维特点如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古代科学智慧与现代科学原理联系,引导理解物体平衡原理应用。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梳理观点,形成判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提升
思辨性阅读教学最终落脚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多元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形成个人独立判断与思维提升,教师应精心设计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将讨论过程中产生各种观点进行系统整合与批判性思考。观点梳理过程中学生需要辨识不同见解背后逻辑依据与价值取向,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观点间关联与差异,逐步构建完整认知图景。反思性写作是重要表达形式,可以采用阅读日记、观点论述或创意续写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将思维过程具体化、系统化,实现从思考到表达转化。建立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轨迹也十分必要,应当通过建立思辨阅读档案袋收集学生讨论发言、反思作品等材料,设置多元评价标准,既关注结论正确性更重视思考过程合理性与思维独创性。思辨能力培养不应局限于课堂内更应延伸至课外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日常问题解决中,通过设计跨学科主题阅读项目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实现学以致用将思辨能力内化为终身学习素养。
在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课教学中,反思提升环节应当围绕“如何获取真实可靠信息”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先引导学生回顾文本中小马、老牛、松鼠三个角色观点,分析各自判断河水深浅依据与立场,探讨为何同一客观事实会产生不同主观判断。接着组织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式梳理三种观点优缺点,引导理解个体经验局限性与信息片面性,随后设计反思性写作请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小马过河后会对老牛和松鼠说什么,通过角色对话形式表达对信息获取与判断形成个人见解。教师还应当创设现实情境迁移: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不同信息时应如何判断真伪,引导学生将文本思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信息甄别能力。课后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收集家人对同一问题不同看法,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学习尊重多元观点同时形成独立判断。
结论: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需要从问题设计、讨论组织与反思提升三个维度构建系统化教学路径。通过精心设计层次性问题创设认知冲突,借助多元讨论形式促进思维碰撞,引导系统反思形成独立判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文本解读深度,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思辨性阅读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教师持续探索实践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共同推动语文教育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香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实践方法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 8(24):64-66.DOI:10.3969/j.issn.2096-224X.2023.24.020.
[2] 刘秋玲 . 小学语文学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5):104-104.
[3] 盛瑞芬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探索[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