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丁春芳
安徽省无为蜀山学校 238361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渗透各学科教学领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念关键课程,亟需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育人实效。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智能推荐、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优势,为解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抽象概念难以具象化等问题提供新思路。文章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实践,从教学赋能、评价创新和能力培养三个维度,探讨其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用与路径。
一、智能赋能教学,深化知识内化
智能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为师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教学互动方式,教师借助智能推荐系统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进度,精准匹配适合不同学生案例材料与教学内容,实现一生一案个性化教学设计。课堂上智能交互系统支持师生、生生间多层次互动,通过情境模拟与问题探讨形式将抽象道德法律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比如教师应当利用智能平台创设校园霸凌、网络安全等贴近学生生活典型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行为后果及法律责任,从而使法治观念从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智慧。智能学习伙伴则能针对学生疑问提供即时解答,延伸课堂教学时空限,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持续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知识内化过程,关键在于其自适应学习路径构建与精准认知分析能力,智能系统通过持续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思维特点及价值倾向,制个体认知地图进而推送匹配学习资源与任务。这种基于数据支持个性化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普遍存在一刀切教学问题,让学生能够按照自身认知规律和学习节奏,逐步建构完整知识体系。人工智能辅助下教学活动设计更加注重价值引导与能力培养统一,通过智能分组、角色扮演等方式创造多维互动空间,使学生在探究与辩论中明辨是非、学会选择。
二、数据助力评价,提升学习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多维度监测分析构建起科学完整评价体系,有效突破传统评价手段局限,智能评价系统能够记录采集学生课堂互动频次、讨论发言质量等多源信息,形成学习全貌画像为教师提供客观评价依据。这种基于学习过程信息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道德判断力、思维发展水平及价值观念内化情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与学科特点。人工智能辅助下课堂评价实现即时性、针对性与发展性融合,通过智能反馈机制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状态与进步空间,教师则能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施教。智能学习平台还能基于历史学习轨迹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预测发展潜能方向制定阶梯式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提升关键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开启初中生活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借助智能评价系统实现课程目标全方位考核,课堂伊始系统记录学生对初中生活规划主题讨论参与情况,分析发言内容深度及思维逻辑生成互动热力图,帮助教师把握班级整体状态。在角色扮演环节系统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捕捉学生表达中体现自我认知、目标设定及行动计划关键信息,评估其自主管理意识发展水平,课后任务“我眼中理想中学生”形象完成过程中,系统追踪学生资料查询路径、思考停留时间及成果呈现方式,分析其信息处理能力与价值判断倾向。智能平台整合课内外表现数据绘制每位学生初中生角色认同能力图谱,标注优势领域与提升空间并智能推送针对性学习建议与资源,比如对于目标设定模糊学生系统会推荐具体案例与指导方法,对于自律意识较强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性任务。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技术拓展资源,促进能力养成
人工智能技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拓展提供全新路径,突破传统教材限制构建开放多元学习环境,智能推荐系统能从海量网络资源中精准筛选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优质素材,包括时事新闻、典型案例等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衔接。智能创作辅助工具支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定制开发情境模拟、互动游戏等教学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与参与度,这种资源拓展方式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在于通过多元资源交互使用,培养学生信息筛选、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智能学习平台设计社会热点议题讨论、道德困境分析等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形成独立判断,通过智能助手引导学生能遵循思维规律,从事实分析到价值判断再到行为选择,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以八年级下册尊重自由平等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利用智能技术构建多维资源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平等意识与权利观念培养。课前智能平台根据教学目标推送历史上平等权利发展关键事件视频资料与现实社会中反歧视法律条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基础。课堂中教师借助智能交互系统创设校园歧视现象调查任务,学生通过智能平台收集整理校园内存在身高、外表等方面歧视言行案例,分析成因与危害,系统自动分类学生提交案例,形成议题库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随后智能平台呈现不同国家地区反歧视措施对比资料,拓展学生国际视野,课后系统推送平等权利保护者线上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权利保护组织成员,处理各类歧视投诉,学习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平等权利。
智能评价系统全程记录学生参与表现,分析其平等意识发展水平并根据个体差异推送针对性学习任务,如为权利意识较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机会,为思维定势明显学生推荐多元文化案例实现能力精准培养。
结论: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智能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通过智能赋能教学环节促进抽象道德法律概念具象化呈现与内化,借助数据驱动评价体系实现学习过程全程监测与精准反馈,依托技术拓展教学资源边界,构建开放多元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加强教师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优化智能教学平台功能设计使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海超 , 柯向华 . 人工智能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路径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4(12):16-19.
[2] 申东红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中的应用——以”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为例 [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 2025(3):24-28.
[3] 徐晓艳 . 人工智能赋能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精准化教学——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人工智能的有效融合 [C]// 第九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案例集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