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经济发展初探

作者

候先旭

贵州师范大学

一、引言

日本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虽然可以帮助其取得快速、可持久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也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破坏性,因此,要想取得真正的增长,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原有的策略。通过采用“东亚奇迹”中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可以有效地利用当时的资源,实现不同时期的可持续性,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改善资源的分布状况 [1]。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珠三角地区的优势,并从中汲取教训,以期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发展形成正面的深远影响。

二、比较优势的模型

在一个国家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三大关键性问题: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以及如何避免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中断风险。然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不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参考。近年来,随着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的发展,它不仅大大减少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而且还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挑战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2]。

1. 比较优势演化模型

按照标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想要在全球分工结构中取得优势,需要调整它的要素禀赋。例如,一个以制造劳动性较强的商品而闻名的国家,想要从制造劳动性较强的商品发展到制造资本性较强的商品,就需要调整它的要素禀赋结构,使之与全球竞争力保持平衡 [3]。尽管此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的指引,但它并未提供一种具体的解决方法, 来帮助一个国家实现由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力转变到高成本的投入和技术的转变。近年来,有学者们开创性地探讨了一种新的观点:即通过改变一个国家的起源,可以实现其最终的发展和竞争力。经过深入分析,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最初的分布状态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增长趋势,从而改变其经济增长模式。根据一般的国际经济学观点,将此类概念统一命名为 HK 模型,它的结构极其简洁明了。如果我们考虑到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须的各种元件,这些元件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与某种商品相匹配的,而且这些元件可以互相补充,以满足某种商业目标。如果我们把这种商业目标改变,那么我们就会获得 ΔPij 的回报。当△ Pii=fδii 时,δij 指的是将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的技术距离。若 i=j,δij 将等价于 0,但若不是,δij 将会超过 0,物体的价格也会相应地提高。企业应该努力将自身的产品 i 提高至更高水平,以达成更高的利润水平。然而,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可以明确指出,由于它们的发展背景和历史环境的差异,它们的产业升级潜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政府忽略了当前的经济环境,毫无节制地设定过高的产业发展目标,那么结局将可能是一场极具危机意义的大冒险,可能导致企业的毁灭。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必须把握好当前的经济环境,并将发展重心放到更适合自己的领域 [4]。

2. 在优势演化的过程中,寻找合适路径并朝着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比较优势的变异和分歧正在加速,因此,产业升级并非总是单向的,而是可能伴随着各个领域的转型,甚至可能存在着跨领域的转型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多元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一个国家实施产业升级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正确把握线性、非线性、产业内、外三者的平衡。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便是:经济发展路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由于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得以迅猛提升,而这也导致中国的出口模式充满传奇色彩。

(1)通过比较不同的演化路径和产业升级方式来发现优势

虽然研究人员对于新兴的国家职能划分采取的视野、观察方式和应用的技术手段各异, 但是它们基本上拥有一个相似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从哪个视角来看,这种划分的模式和方法,它们都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原则。研究表明,产业内部的协同配合对实现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种协同配合的核心体现为建立一个覆盖世界各地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协同配合网络。由于行业中的分工日益细致,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多样。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它的变迁有两种形态:线性变迁和非线性变迁。这两种形态都会导致不同的变革,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其中,前者主要指企业在行政、经济等层面上的变革,而后者则指企业在市场、技术等层面的变革。一般而言,制造业的提升过程有四个方法 : 技术提升(Process Upgrading)、生产提升(ProductUpgrading)、功能提升(Functional Upgrading)、跨行业提升(Inter-sector Upgrading)。其中,在所有的制造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是第三个。产业升级的过程可划分成五种不同的形态: 业之间的转变:从低附加值的轻工业(如轻工制造)转变到重工业和高技术制造);②要素之间的转变:在生产资源的角度,由原本的“禀赋资本”,也就是资源和非成熟劳务,转变成“创造资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③ 需求的转变:从基础的日常用品转变为高档的精致用品; ④ 科技的提高:以及更现代化的装备、更高效率的工艺技术、更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⑤ 科技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创新,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五种不同的产业转型方式中,最重要的四种是在行业中进行的 [5]。

许多学者认为,产业的发展趋势应该呈现出一种线性的发展模式,但实际上,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发展的路径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相互交错。在非线性产业升级中,有两个主要方法:首先,采取产业内部的提升措施,其次,采取跨越式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两个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在全球争夺巨大的行业中脱颖而出,并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伴随一个国家的发展,其产业架构也会变化,从而使其能够跃上更高的层次。因此,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善上,而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其本身的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更加先进的工商服务经济转变,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更加先进的工商服务经济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与个人的聪明程度无关,与科学的发展水平也无关。当两个行业之间的技术差异较小时,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它们的发展。中国的情况表明,采取这种策略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出口增速 [6]。

(2)中国的出口之谜源于产业升级的分化道路

2000—2004 年期间,我国的产品的日均薪酬仅有 8308 美元,但是到 2006 年,我们的国内居民的国民收入却超过 2010 美元。我国在 1995 年的出口额约等于美国人均收入的10478 美元,而在2005 年,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15867 美元。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出口商品的销售额增长超过 3 个百分点。我国的出口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我国的出口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7]。

中国的出口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虽然一些人认为是中国政府的过度政策导致的赶超和扭曲的结果,但是,随着中国政府的努力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出口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的缓和,而且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在逐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根据比较优势的发展观点, 这一问题在产业升级进程中有所体现。与传统的看法相反,这种观点指出,中国的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发挥其相对优势,而非因其被扭转[8]。

中国的出口增长与其转型进程密切相关,这也得益于中国大量投资和技术创新。1980—2006 年间,中国的产业总体竞争力指标显著提高,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低谷,迅速攀升至 90 年代的高位。在各个行业,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然而,工业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却在增长。在这些产品的组成方面,食品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份额相对更加优势。然而,近年来,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却明显减少。随着技术的进步,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动植物油脂以及蜡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在迅速提升,而杂项制品、化学品以及相关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也正在稳步增长。此外,轻纺、橡胶、矿冶、机械、运输设备也正以越来越强的实力,为全球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从单纯的增长转向多元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尽管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整和改革,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9]。

三、比较优势战略与“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

改革开放前“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则很大程度上践行了比较优势战略,从而实现了与本国(地区)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不相称的经济发展[10] :

表1 1965-1984 年“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各类型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速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率远远超过当时阿根廷、乌拉圭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准,这是由它们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及采取有效的政策,来提升竞争力,使得它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持续地进入工业化、生产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

表 2 上世纪后“亚洲四小龙”关键产业与发展阶段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也体现在居民广泛就业,实现生活水平的提升。这进一步说明“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优先发展资金密集的产业不同,其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民福祉与经济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而对历来重视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体系下之中国大陆而言,“比较优势战略”兼顾公平与效率能更适宜地契合体制。同时因长期“闭关锁国”,与世界贸易体系、新技术等存在脱节,而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等优势,显得更为务实。

后来的历史表明,作为改革开放最典型的“珠三角”,深受“亚洲四小龙”尤其中国香港的影响。“珠三角”完美地将“他山之石”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奇迹。

四、珠三角各地“比较优势战略”之践行

1. 对内改革进程的持续进行

80 年代以来,广东省进行省内改革,主要体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推行、企业改革、市场开放等。农村改革的成效斐然,不仅体现在人均年收入从 1978 年的193 元到 1982 年的 382 元,最有意义地在于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为“珠三角”日后的产业发展起到了莫大助益;同时城镇中企业改革优化了企业绩效制度大幅度提高其生产效率,市场开放促进生产高效化,进一步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在改革进程中相对其他省市更为灵活、自主性更大。中央政府将广东视为对外交流的窗户,同时处于对香港、台湾的政治考虑,给予了广东“特殊政策”,包括对外贸易、财政方面、金融投资政策、省内资源与物资调度等广东省享有较大自主权,以充分打造适宜外界投资的内部环境,广东省的内部改革一定程度上是为外部开放而服务的。

2.“珠三角”与香港的优势互补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之窗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海外华人中几乎有 80% 来自广东,海外的华人华侨将广东省作为中国大陆投资的首选,而“珠三角”作为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了大量的海外投资。

而香港对于“珠三角”的崛起起到了莫大助益,首先其是“珠三角”物资生产的重要市场,彼时香港淡水、农副产品等主要来源于广东,同时香港亦是内地收集信息、取得技术、获得物资以及赚取外汇的基地。80 年代左右由于内地政策的放松,香港与大陆结合得更为紧密,两者优势互补,依托内地丰富劳动力与香港先进技术、资本等进行充分合作,“珠三角”便成为双方合作的主要场地。合作卓有成效,既体验在贸易额的显著增长,又体现在双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为刚实行改革开放的“珠三角”提供了丰富经验[11]。

表 3 1980 与 1987 年内地与香港贸易情况对比

3.“珠三角”的两大经济特区

深圳是 40 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对于“珠三角”的改革开放起到了莫大助益,而深圳则是其中最为卓绝者。

深圳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增长区,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不断加强对深圳的经济发展,并且在“五通一平”的政策框架内,实行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供排水等,同时还对深圳的土地进行平坦处理,从而使深圳成为一个拥有更加完善的投资环境的经济增长区。同时中央政府为特区政府下方了大量的自主权,以大力支持其进行经济建设。事实证明,中国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后来深圳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12]。

深圳的地缘优势及灵活的管理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的进驻,这些企业是原“三线企业”,被未来广袤的国外市场和先进技术、资本等所吸引纷纷前来;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知识分子及技术及管理人员,得益于特区政策中幅度更大的奖励条例,将深圳视为可以发挥才干之地并努力奋斗;同时大量普通劳动工作者亦来到深圳,助力改革开放中深圳进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

而深圳特别重视发挥与香港毗邻的优势,尤其针对香港客商建设良好投资及生活环境。1987 年,深圳吸引了 90% 的香港企业前往其境内,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并且成为香港企业在国内的首选。经过 7 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工业产量年均增长率为 80% ,成绩斐然[13]。

珠海是第二个“珠三角”首批经济特区,相较于深圳,其采取了另一种发展模式。珠海相对来说开放程度不甚明显。鉴于其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旅游业成为其主导发展路线,并相应地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

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是工业建设,1985 年后制造冰箱压缩机、空调机、子设备、玻璃、啤酒、录像机、计算机软件、合成纤维、印剧电路板以及电视机等产品的新工厂数目迅速增加。

珠海本身劳动力资源就独具优势,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珠海得以充分发展。80年代末,由于珠海对劳力的需求增加,其开始从邻近的西江地区,主要是江门和肇庆地区的农村吸收劳动力,由此促进了这两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充分发挥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业与工业,使得珠海成为了一个地区性的区域中心[14]。

4. 珠江三角洲各地崛起

改革开放进程中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尤为热烈,这是各地按照不同模式急速发展的一个剪影,珠三角各地依托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借鉴来自香港、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正探索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路线。这一时期珠三角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有广州、东莞、佛山、惠州、肇庆等。

广州作为省会所在,工商业资源、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没落暗淡,被周围的香港、深圳等城市超越。广州的崛起首先是从改善投资、旅游环境而起的,依托广州人强大的海外关系优势,广州希望建立强大稳固的投资体系,同时附带的旅游产业收入亦成为经济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广州致力重建自己的商业荣光,其本身便具有丰富商业历史、丰富的市场等优势。改革后,截止 1984 年,广州商店的数量已增加到每百人 1 家。第二年,据官方统计数字,广州共有独立商店、企业 3.7521 万家,从业人员共 5.2059 万人。重建工业体系亦成为了广州当务之急,结合华南地区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等,广州选择优先发展轻工业,成绩卓有成效,从 1978 年到1985 年,广州的轻工业产值已经增加了1 倍[15]。

表4 1978 与1985 年广州各产业产值(亿元)

东莞则积极与香港进行合作,致力于出口加工业。其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和优势,早在 80 年代初就可以通过交通工具与香港进行贸易往来。当时,香港拥有大约 60 万东莞人和他们的随从,这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的经济合作。根据相关记录,东莞和香港签署的合同中,有大约 50% 都是由原本的东莞人签署的。出口加工业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80 年代,东莞也从70 年代公认的穷县一跃成为富县[16]。

佛山则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全面实现城市总体现代化。佛山注重发展集体企业,相对国营企业来说集体企业束缚较小,从而更具活力。在具体的产业建设类型上,佛山选择拥有传统优势的纺织业、服装业、陶瓷业优先建设,并且重视下属县份的发展,把大量工厂都安排在下面县份,实现城市总体“五个轮子”( 县、镇、乡、村、个体企业)协调化发展[17]。

惠州与深圳渊源甚深,故其选择与深圳、香港合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因其有一定数目的知识青年优势,也侧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如 1978 年在惠阳发展公司的资助下,惠州建成了一座九层大楼,供几家高科技公司合作使用,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日本三和公司以及美国的通用扫描公司,专门生产收音机、半导体、心电图机等产品。

肇庆与广州、香港交通较为便利,主要发展轻工业,如纺织、机械、通信设备制造等。改革开放初期其工业年增长率为 21% ,超过全省平均值 16% [18]。

五、总结

“珠三角”的经济腾飞是充分利用内外两大优势的必然结果,从内部来看主要体现为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需求量极大的市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天优越性、各地区具有先天优势的产业类型等,从外部来看主要体现为珠三角地区广大的华人华侨、“亚洲四小龙”尤其是中国香港的发展启示以及经验合作等。

珠三角地区各县市之间并非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就总体来看各地均采取契合原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战略”,从而实现对自身的长足超越,珠三角各城市发展亦是“和而不同”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 中国的奇迹 :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格致出版社,19

[2] 李永军 .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J]. 管理世界 ,2003(07):21-28+66-155.

[3] 王 德 利 , 方 创 琳 . 中 国 跨 区 域 产 业 分 工 与 联 动 特 征 [J]. 地 理 研究 ,2010,29(08):1392-1406.

[4] 张其仔 . 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9):58-68.

[5] 王佃凯 .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 [J]. 经济评论 ,2002(02):28-31.

[6] 洪银兴 .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J].经济研究 ,1997(06):20-26.

[7] 刘培林 .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J]. 经济研究 ,2003(03):19-25+89.

[8] 林毅夫 .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J].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5):4-20+204.

[9] 刘明宇 , 芮明杰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05):57-66.

[10] 于津平 . 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 [J]. 世界经济 ,2003(05):33-40+80 .

[11] 傅高义. 先行一步: 改革中的广东[M]. 广东人民出版社店,2008.

[12] 邝国良 , 方少帆 , 李晓湧 .“珠三角”制造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向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04(07):69-72.

[13] 陈友芳 . 从比较优势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J]. 珠江经济 ,2004(05):12-19.

[14] 丘晴 , 丘海雄 . 珠三角创新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 [J]. 南方经济 ,2016(03):103-116.

[15] 张泽民 . 珠三角工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J]. 商场现代化 ,2010(17):103-104.

[16] 陈友芳 . 从比较优势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J]. 珠江经济 ,2004(05):12-19.

[17] 刘洋 . 从“前店后厂”到粤港澳大湾区 [J]. 国际经贸探索 ,2018,34(11):19-24.

[18] 陈广汉 . 不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J]. 特区经济 ,200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