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概预算编制精准度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刘佩锋

辽宁中大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110000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工程项目数量的不断增长,工程概预算作为工程建设前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程概预算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料不全、数据失真、定额标准滞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文围绕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全过程,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建设、数据管理、技术手段、人员能力提升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精准化编制策略。研究认为,提升概预算精准度不仅有赖于技术层面的进步,还需制度配套与管理机制协同发展,以实现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最终推动工程建设效益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编制精准度;造价管理;策略研究;项目控制

引言

工程概预算作为连接设计与施工、投资与成本的关键环节,是评估项目可行性、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保障。高质量的概预算编制不仅能够为业主和投资方提供科学的投资决策依据,也为施工单位合理安排资源、控制成本提供参考。然而,由于工程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流的滞后,传统概预算编制常常难以实现高度的准确与系统控制,导致项目实施中出现投资偏差、资源浪费甚至经济纠纷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提升工程概预算的精准度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工程概预算的现状问题,结合实践需求,探讨一套系统的精准化编制策略,从而提高预算工作的专业化、数据化、标准化水平,为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一、当前工程概预算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概预算编制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科学性与准确性。一方面,前期资料准备不足、信息不完整的问题普遍存在。例如,设计图纸不够详尽、地质勘察数据不完备、施工组织方案缺乏深入分析等,均直接影响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质量,从而导致预算结果偏离实际。另一方面,现行定额标准更新滞后,无法及时反映建筑行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情况,使得预算内容难以真实体现市场行情与施工成本的实际水平。同时,部分编制人员长期依赖经验判断,缺乏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新型建材与智能化施工手段了解不足,导致预算数据偏离实际需求。此外,预算编制过程中也存在人为干预因素,一些单位出于争取项目或控制资金等目的,存在人为调高或压低预算数值的现象,影响预算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更为突出的是,当前预算编制手段依然以静态、线性分析方法为主,缺乏全过程、动态化的成本控制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预算工作的准确性与执行力,也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管理效率带来了不利影响。推动预算编制方式的智能化、数据化转型已成为工程管理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健全制度体系保障预算编制规范化

要提升工程概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概预算编制标准和规范,明确编制流程、内容和责任主体,消除因标准不一致导致的误差和偏差。其次,应推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将概预算编制贯穿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及竣工各阶段,实现预算动态管理和滚动调整。在制度层面加强信息公开与审计机制,对预算编制过程实行监督,防止人为因素干扰预算结果的客观性。此外,建立健全项目评审机制,引入第三方审价机构对重大项目概预算进行审核,提高预算成果的公信力和准确度。制度保障不仅为预算工作提供依据,也有助于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权威性,是实现精准化编制的基础条件。

三、强化数据管理实现预算信息支撑

数据是概预算编制的核心基础,高质量的数据资源能够为预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数据来源应当多样化,包括历史工程数据、市场价格信息、人工费变化趋势、材料与设备价格等,实现数据的全面覆盖和动态更新。建立标准化、结构化的预算数据库系统,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工种的造价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提高数据调用效率。同时,应加强数据审核和验证机制,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实现数据挖掘与趋势预测,提高预算模型的精准性。此外,应鼓励行业间共享信息资源,构建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行业内部资源整合与数据互联互通,为预算编制提供实时、准确、权威的数据基础,从而大幅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编制效率与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造价领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以将工程设计、造价与施工三者高度集成,实现三维模型与预算数据的精准对接。通过对建筑模型的自动识别和量化计算,可以大大提高工程量的提取效率和准确度,减少人工操作错误。配合工程造价软件系统,可自动完成材料、人工、机械使用等方面的费用计算,提升编制速度和准确率。此外,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在大量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建模与预测,为预算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还可实现编制过程的可视化、协同化与标准化,使多专业人员能在同一平台上高效协作,提高编制工作的系统性与协调性。通过技术手段对编制过程进行全方位支持,能够有效降低人为干预和主观偏差,推动预算编制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加强人员培训与专业素质建设

预算编制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当前部分编制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对新技术、新标准掌握不充分,难以胜任复杂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因此,加强预算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一方面,应推动高校与行业机构联合设置专业课程,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在岗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推广最新编制标准与信息技术应用。同时,应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机制,对预算编制人员进行能力评估与动态管理,提升其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在工程实践中,组建由造价师、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多方协同参与的预算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提升预算方案的完整性与可实施性。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预算编制精准度的重要保障,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结论

提升工程概预算编制精准度是实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当前预算编制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从制度规范、数据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构建一套完善的精准化编制策略体系。实践表明,只有在制度保障下,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依托高质量数据基础,并辅以专业人员的科学判断,才能实现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未来,随着工程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日益成熟,工程概预算工作将逐步向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全要素控制发展,为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投资效益的优化提供坚实支撑。持续推动预算编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BIM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泽荣.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质量提升策略[J].城市建筑空间,2024,31(S2):365-366.

[2]俞维培.市政给排水工程概预算编制的优化策略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4,(04):73-75.

[3]高倩.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概预算编制的影响因素[J].房地产世界,2023,(1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