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

作者

李皓

沈阳市盛京教育集团草仓校区 110041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

当前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重视程度不足,常将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非核心教学内容。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单篇文章解读模式,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缺乏系统认知与专业训练,无法科学构建多文本阅读框架。课堂中常见现象为文本选择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主题与目标导向,未能形成有机联系文本群。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文本数量而忽视质量,未考虑文本难度适配性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度,导致学生阅读负担过重或兴趣缺失。同时,评价机制不完善也制约多文本阅读教学质量提升,传统考核评价仍聚焦单篇文章理解能力,缺乏对学生跨文本思维能力评估标准,使得教师教学动力不足。

学生层面则表现为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基础薄弱学生面对多文本情境往往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建立文本间联系;即使阅读基础较好学生也常局限于表层理解,缺乏文本间比较分析与批判思考能力。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表达机会有限,未能形成良好讨论氛围。家校协同不足同样构成制约因素,家长对多文本阅读价值认识模糊,家庭阅读指导缺位,学校与家庭阅读脱节现象普遍。而教学资源支持不足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学校图书资源匮乏,多媒体设备应用不充分,数字阅读资源利用率低下,教师备课负担重而缺乏专业培训支持与教研交流平台,无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设计:方法与途径

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构建应遵循主题关联原则,通过精心组织文本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思维深度。主题关联式阅读能引导学生建立文本间内在联系,实现知识迁移与思维拓展;优质文本选择需考虑年龄适配性、内容互补性与难度梯度性,低年级学生宜选取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文章;比较阅读法作为核心策略能促使学生在文本对照中发现异同点,培养观察力与思辨能力;整合梯度阅读模式则通过导读 - 精读 - 延读 - 泛读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迈向深层思考。互动探究式学习方法强调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形成个性化理解;情境创设法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为学生营造沉浸式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以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与《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例,教师应当设计生命繁衍智慧主题阅读教学。课堂伊始,教师展示蝌蚪变青蛙视频与植物种子萌发视频,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环节中,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动物妈妈与植物妈妈如何照顾孩子?”学生先分组阅读两篇课文,标记关键信息。精读阶段,引导学生比较青蛙妈妈与植物妈妈繁衍后代方式差异,小组讨论形成对比表格:青蛙妈妈通过产卵繁殖,蝌蚪自主寻找妈妈;植物妈妈则通过种子传播,借助风力、动物或弹射等多种方式让孩子远离自己,寻找适宜生长环境。深化阶段,教师引入科普读本片段,拓展学生认知,了解更多生物繁殖方式;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动植物繁殖特点进行分类整理,理解自然界生命繁衍智慧。迁移环节,学生分享身边观察到动植物繁殖现象,撰写简短观察日记。课堂总结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动植物繁衍方式各不相同?”从而领悟生物适应环境智慧与生命多样性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文本阅读教学课堂运用:技巧与反思

多文本阅读课堂实施需把握语篇联结规律,通过系统组织实现文本间深层互联。语篇联结应选择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或思想情感等核心联接点,基于联接点构建多维解读路径。课堂技巧先体现于问题设计,优质问题能引领学生从文本比较迈向思想提炼。深度问题可分层设置:文本表层问题关注基本要素;比较层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本异同;整合层问题促使学生综合多文本信息;评价层问题鼓励学生形成独立见解;迁移层问题引导知识内化与应用。课堂组织应遵循导入—自读—互读—展读—创读五环节结构,导入环节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自读环节强调个体思考;互读环节鼓励小组协作;展读环节通过全班交流拓展视野;创读环节引导学生基于已读文本进行创造性表达。多元表达渠道亦为关键技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编创课本剧、设计辩论赛等形式丰富课堂互动。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以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材料创设情境,增强文本间联系。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我的战友邱少云》四篇课文应当组织革命英雄精神主题多文本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播放长征路线图与革命英雄事迹短片,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先烈为何能克服如此艰难困苦?”引发阅读兴趣。接着学生四人小组,每位成员负责精读一篇课文,提取核心信息:诗词中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狼牙山五壮士舍生忘死牺牲精神;开国大典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邱少云舍己为人忠诚精神。小组内每位学生向其他成员讲述负责文本内容,互相提问交流。随后进入比较阅读环节,全班讨论四篇课文中革命英雄表现形式异同:《七律·长征》以诗歌形式概括集体英雄主义;《狼牙山五壮士》通过叙事展现革命战士智慧与勇气;《开国大典》从国家层面呈现革命胜利成果;《我的战友邱少云》则通过战友视角描绘个人英雄形象。深化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革命英雄精神基本内涵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提炼出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等共性特质。课堂的最终学生创作革命精神传承主题文章或演讲稿,表达个人理解与感悟。

结论: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有效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通过精心选择文本,设计多元教学活动,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文本间建立联系,培养跨文本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考习惯。多文本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转变与综合能力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完善教学体系,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芳 .”互联网 + ”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高效多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J].2024.

[2] 惠琳洁 . 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C]// 教学质量管研究网络论坛——创新思维研究分论坛论文集(一).2023.

[3] 沈丽莹.小学高段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D].湖州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