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
黄丽珍
佛冈县城北中学 511600
引言: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具有知识体系庞大且概念关联复杂特点,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是可视化工具,能够促进知识结构化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间联系并发展逻辑思考能力。通过从思维导图融入教学实践探索入手,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路径,构建教学评价和反思机制,为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
一、思维导图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探索
思维导图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需从教学设计、实施策略、应用场景多维度进行系统探索,教学设计层面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方法,初始阶段教师应当提供结构化模板,引导学生在已有框架基础上补充生物学概念,进阶阶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题分支构建知识间联系,高级阶段引导学生创造性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问题解决和知识创新。实施策略上需要注重导学结合,教师应当在课前精心设计思维导图模板,确定核心概念和分支方向,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完善思维导图,课后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回顾和拓展。
应用场景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广泛应用于知识导入、概念解析、实验设计、问题探究等教学环节,知识导入环节利用思维导图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建立新旧知识连接,概念解析环节通过思维导图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展现概念间逻辑关系,实验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实验目标、步骤、变量控制要素,问题探究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多元解决方案。思维导图工具选择上应当兼顾便捷性和功能性,可以采用纸笔绘制、电子软件制作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教学需求。思维导图是认知工具和思维支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构建知识转变,为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二、科学思维能力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培养路径
思维导图通过图形化方式呈现知识框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网络促进概念理解和记忆,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应当设计核心主题思维导图模板,明确关键概念和知识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完善思维导图激发主动思考,课后巩固阶段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合和拓展。思维导图应用场景涵盖知识导入、概念解析、实验设计、问题探究等多个教学环节,知识导入时通过思维导图建立新旧知识连接,概念解析时利用思维导图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实验设计中引导学生梳理实验步骤和变量,问题探究时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方案。思维导图制作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纸笔手绘、电子软件绘制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表现形式,思维导图结构设计应当遵循由中心向外辐射、主次分明、层级清晰原则,运用色彩、图形等元素增强视觉表达效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血液循环》教学为例,思维导图融入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设计以血液循环为中心概念思维导图框架,主要分支包括循环系统组成、血液循环途径等核心内容。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人体需要血液循环系统,在思维导图上添加循环系统生理意义分支,新授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血管壁结构图,在思维导图上完善心脏腔室构造、瓣膜功能等内容,探究血液循环途径时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上用不同颜色箭头标注体循环和肺循环路径,并标明氧合血和脱氧血分布情况,在心脏泵血原理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心动周期各阶段心脏状态变化,理解收缩期和舒张期概念,课堂总结环节学生小组合作完善整体思维导图并展示交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思维导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
观察分析能力培养上可以通过导图 + 实验模式引导学生精准观察生物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细致观察习惯和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培养上可以采用分类整合法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分类结果强化系统分类思维,批判创新思维培养上可以设计问题链接法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鼓励多角度分析生物学问题。思维导图应用需和提问策略有机结合,设计不同认知层次问题,包括知识理解类、应用分析类、评价创造类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思维层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可以促进科学思维发展,通过小组共创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多维思考和相互质疑,共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和思维导图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形成完整探究思维链。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性别和性别决定》教学为例,可以构建多维科学思维培养路径,课前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区分男女性别问题激发探究兴趣。课堂伊始让学生绘制初始思维导图,呈现已有性别概念认知,随后引入性别决定核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通过展示人类染色体核型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XY 染色体差异,在思维导图上建立染色体和性别关系分支,探究性别决定机制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思维导图分析比较不同生物性别决定方式培养分类比较能力,针对为何性别比例接近 1 :1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概率学知识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分析,通过思维导图呈现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在性别异常主题探讨中组织学生查阅科学文献,分析染色体异常导致性别畸变案例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
结论:思维导图是有效教学工具,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现知识结构能够明显提升初中生物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应用需要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系统设计和实施策略,构建科学思维培养路径,建立完善评价反思机制。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思维导图和其他教学方法融合应用方式,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主题思维导图设计策略,拓展思维导图教学应用新领域,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加丰富教学资源和方法支持,推动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尚丽娟 . 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J]. 教育 ( 文摘版 ):00052-00052[2025-06-23].
[2] 胡溶 . 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J]. 科学导报 ,2015, 000(024):173-173.
[3] 李东霞 .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12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