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佟婷婷
沈阳市皇姑区第120中学实验学校北塔小学校区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2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较多寓言故事类文章,寓言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启发学生思维成长。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以彰显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寓言教学
一、寓言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而寓言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1]例如《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这些著作都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学生在基于这些内容的理解上,能进一步激发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如此,《东郭先生和狼》、《替父受刑》等寓言故事中还承载了儒家思想,其中的忠、孝、悌、信、礼、义、廉、耻这些核心思想都蕴藏在寓言故事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思考,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深广博,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
寓言中包含生字生词,寓言中出现很多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精辟、生动,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大有裨益。[2]比如部编版一年下册《咕咚》一文中,将兔子、小猴子、狐狸等动物当成人来写,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情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学生理解多种修饰手法打下基础,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而寓言故事恰好能通过具体表层的故事直接或间接揭示抽象深层的寓意,让学生感受来自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碰撞[3]。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守株待兔》,文章表层含义是农夫由于天天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不去努力而被笑话。深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若不愿付出努力,却一味心存侥幸,企图依赖好运度日,终将迎来不佳的结局。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积极动脑,打破思维定式,实现思维品质的进阶。
二、寓言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对比新课改以来的小学语文教材发现,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言,不仅在语言选材上多种多样,还在教材中专门安排寓言单元。据笔者调查发现,寓言故事题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低、中学段,而在小学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学习是中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与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让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释放最大的教学效能,深入剖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然十分必要。
(一)轻视文化自信的构建
在寓言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产生“寓言教学和普通课文教学没什么区别,让学生背背故事,知道其中道理就行”的错误认知,因而大部分教师往往出示本节寓言故事内容,让学生填写其寓意,以此检验学生对于本堂课学习内容是否掌握,然而大千世界,万物相异,人皆不同,道理亦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将道理教给学生,学生并不理解,九九久之就会形成死板僵化的语言教学课堂,难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
(二)忽视语言运用的培养
寓言文本教学要点在于“知故事、明寓意、学语言、增智慧”,关注学生人文素养。而在现阶段开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低段寓言课堂上,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识字量相对有限。往往很难读懂语言内容,基于此教师则会在教学过程中将识字写字、读通句子设为重点,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寓意,而忽略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和精妙表达的品味与分析,那么语文课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文学的魅力,变成毫无趣味的德育课。另一方面,在中段寓言课堂上,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汉字,识字量有所提升,对于文本内容,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而教师常常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寓意的曲解,直接将文章寓意罗列出来,对于学生产生的独特理解,未能给予充分重视,这种单一、片面的解读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时无话可说,从而对语文阅读理解的解读,出现了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弱化思维能力的发展
据笔者调查,在小学语文的寓言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以下模式:首先让学生朗读故事,接着安排角色扮演,最后进行寓意的概括总结。这种虽然教学模式更加高效、通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表达需求,但是却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能力。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课堂的主导者,实则教师在暗中主导节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跟随状态。过度把控教学进程,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虽说从文本出发,然而教学核心却倾向于道理的阐释。简单认定方法只有一种 ,致使寓言故事原本的价值被埋没。
三、寓言教学融入核心素养实施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仍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与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的多样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合理化地设计寓言故事教学活动,扎实提高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多元路径并行,筑牢文化自信
1.对比阅读,博采众长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将古诗文改编为白话文,方便学生阅读。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整本书中都没有古文,但是到了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古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展与本文相关的古文,通过学习白话文与文言文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了解寓言的不同类型,使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2.渗透方法,以一带多
当学生从寓言里提炼处世哲理,能在生活中类比运用时,教育价值便得以彰显,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出发,以课堂为起点,课内得法、课外拓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不断充实文化积淀。例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通过单元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从“识作者、知背景、厘情节、悟道理”四个环节进行引导学生阅读《叶公好龙》等寓言故事。在掌握这种阅读方法之后,学生可以脱离对教师讲解的依赖,自行摸索更多寓言故事,在知识探索与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坚定且自主地大步前行,将寓言蕴含的文化精髓内化为终身受用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寓言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理解寓意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寓言故事内容本身为基础,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寓言带给我们的语言魅力,在追溯其文化源头、拓展其文化背景的同时,巧妙借用诵读等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周彦村. 寓言为镜,作画生活——小学语文单元故事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376-1382.
[2]李晓宁,李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研究.2024,14
[3]游标.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寓言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成都大学, 2024. DOI:10.27917/d.cnki.gcxdy.2024.000190.
作者简介:佟婷婷(1996.11-),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小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