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语”融合,落实“劳动素养”

作者

邵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要抓核心科目的本质和特点,拓展合一、总分有序地学科相融。

【关键字】学科融合 道德与法治 劳动素养

一、落实“劳动素养”,小学道法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

从研究现状来看,劳动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落实,仍一定程度上受传统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劳动素养培养停留在“表层化”阶段。在很多教学活动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将劳动教育放在过于粗浅的劳动技能培养层面,并未渗透到生活习惯之中,忽视了学生对劳动体验和情感的感悟,这样的方式只停留在“表层化”的水平,缺乏深度和广度。

二、落实“劳动素养”,小学道法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还必须考虑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课程的关联和协调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跨学科探究”要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法治课程只需要考虑“自成体系”就可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本身就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而语文学科中也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因此“道语”学科的融合,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引导学生落实和提升“劳动素养”。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学科融合教学可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保障,助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质量的提升。

三、落实“劳动素养”,小学道法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文本、深入剖析,寻找“道语”融合切入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实现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时,应该深入分析教材,理解教学内容的定位,寻找“道语”融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与语文学科知识整合实践中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核,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位。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编于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三课。教材以“整理”为抓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本课所显现的劳动带给生活的改变和美好,是本单元的编写基调。基于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寻找语文教材中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主人翁意识的文本。比如,教师可以引进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文具的家》,这篇课文通过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全文共 6 个自然段,配有两幅插图,通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具有自己的家,养成认真整理的好习惯。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教师再让学生回归生活,了解除了文具外,还有其他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在日常生活中用完也要将他们送回各自的“家”。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与行动,学习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如何进行物品的有序摆放。这样的教学才更为生动、形象、自然,将劳动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创造故事情境、潜移默化,激发学生融合思维

依托情境进行学科融合,在入情入境中潜移默化,激发学生融合思维。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整合语文学科知识点,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元化的故事情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导向下,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额学习状态,展开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有更为广阔的思考方式,由此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领悟。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二年级上册第14 课《家乡物产养育我》包含两个主题,分别是“我的家乡产什么”和“家乡物产惹人爱”。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故事情境:学校举办了家乡特色产品介绍会,来自家乡的特色产品纷纷来报到。让学生在逛集市的故事情境中了解到家乡的特产,并且明白这些特产都是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得来的。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引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的《青蛙卖泥塘》和《千人糕》,了解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的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也让学生体会一块普普通通的“糕”,是通过千千万万的人的劳动得来的。通过故事情境的捕捉与再创造,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付出了劳动的劳动者们。

(三)丰富实践体验、知行合一,促进“道语”深度融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师既要让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解读,也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知识点。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的联结,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对此,教师就要基于落实劳动素养主题的基础上,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知识感知力。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二年级下册第 4 课《试种一粒籽》分别安排了三个板块“奇妙的生命”“我也来种一粒籽”“我们的收获”,让学生在观察种子萌芽过程中,去经历、去感受、发现生命的神奇和不可思议。此处可以引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状态下,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二年级学生可能听说过、看到过关于种子种植的事情,但大多数没有亲自尝试过。“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经验的过程,通过“做”来学习,长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时自己对世界的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

(四)实现多元评价、立足素养,发挥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围绕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实践性体验性等特点,注重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运用成果展示、观点交流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以《试种一粒籽》为例,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一讲种植过程的经历和体会,也可以说一说为什么教材中的男生说为什么舍不得吃自己种出的食物。同时,教师还要关注那些没有成功种植出植物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问题所在,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在困难与挫折中学习。

结语: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必然之势。因而教师要在充分解析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找到学科融合的切入点,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实现“道语”融合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探究机会,创新课程模式,落实劳动素养。